为何美国人不喜欢阅兵?
文|张润晨 编辑|t
在当今世界,美国的军事实力可以说是举世无敌,若非绝对的“老大”,也无人敢自封其“老二”。然而,尽管美国军力雄厚,历史上却仅举办过五次规模盛大的阅兵。那么,为何美国人如此不偏爱这类展示武力的仪式呢?
美国历史上的阅兵次数并不算少,但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小的仪式,更多的是礼仪性质,往往不会以展示武力为主。例如,每年总统就职时,举行的阅兵典礼,通常只有数百到上千名士兵参加,所携带的武器装备也大多为礼仪性装备,很少见重型武器参与。而像我们所熟知的天安门大阅兵,美国历史上则只有五次如此规模的盛典。
第一次大阅兵:内战后的胜利
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阅兵发生在内战后。尽管北方联邦政府赢得了南北战争,但总统林肯在战争胜利之际却遭遇了暗杀,这让胜利的喜悦笼罩上一层阴影。为了扫除这种阴霾,联邦政府在1865年5月23日至24日,在华盛顿特区举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阅兵。这次阅兵检阅了美军的三支主力军团:东部战区由乔治·戈登·米格将军指挥的波托马克军团,西部战区由谢尔曼将军指挥的佐治亚军团,以及西部的田纳西军团。阅兵前,波托马克军团刚刚战胜了罗伯特·李将军的部队,许多士兵身上依旧带着战斗的血迹,气氛颇为沉重。尽管这些士兵穿上了专为阅兵准备的新军装,许多人仍选择不穿,最后大家一致决定,保持战斗装束。此时,华盛顿的市民纷纷涌向现场观看,整个城市为之震动。谢尔曼将军曾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和满足的时刻,一切都值了!”
第二次大阅兵:一战后的凯旋
1919年,一战结束后,美国士兵在纽约市举行了另一场盛大的阅兵。这场阅兵的规模庞大,数以万计的美军士兵从欧洲战场回到祖国后,参与了这场盛典。阅兵期间,美军在纽约中央车站前竖起了一座由12000顶普鲁士钢盔组成的巨型景观。这样壮观的场面引得纽约市民纷纷驻足观望。与第一次大阅兵相比,这次显得更加辉煌。紧随其后,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纽约再度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詹姆斯·加文将军带领第82空降师的13000名士兵参加,后面还跟随了谢尔曼坦克、吉普车和自行榴弹炮等兵器,场面宏大。
艾森豪威尔的阅兵式
然而,艾森豪威尔将军在1946年时曾表示:“我不喜欢阅兵式,因为它无法安抚那些失去丈夫的孤儿寡母。”他认为,阅兵式并不能缓解战争带来的创伤。可见,尽管美军在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无懈可击,阅兵在美国社会却并不受欢迎。但在7年后,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并在上任后举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总统就职阅兵。这次阅兵的亮点是科技感十足,参阅的士兵和装备更为现代化,其中包括了红石导弹、F104战机以及“原子大炮”等引人注目的武器。此举被认为是艾森豪威尔借阅兵向苏联发出的威慑信号。
海湾战争后的“警示”阅兵
美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阅兵发生在1991年海湾战争胜利后。老布什总统和副总统丹奎尔亲自出席,并通过专门防弹玻璃建造的检阅室观看阅兵。尽管参与阅兵的部队只有8800人,但场面依然恢弘壮观。战斗机、直升机、M1坦克等装备一一亮相。尽管现场气氛激烈,然而,许多美国民众对此并不感到兴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公开表示:“如此多的军队在首都出动,反而让人感觉像是遭遇了攻击。”此外,阅兵造成的环境破坏更是令人不满。街道上的电线杆被拆除,甚至有重型坦克在宪法大道上留下了无法修复的车辙。
阅兵与美国人心态的冲突
虽然此次阅兵令人印象深刻,但却引发了广泛的民众不满。除了战争机器的摧毁力,许多人更在意的是阅兵给城市带来的负担,尤其是昂贵的费用。随着美国经济逐渐下行,人们对阅兵的兴趣逐步减少。2013年,奥巴马总统的就职阅兵式便花费了1.2亿美元,然而规模依然较小,甚至被批评为“毫无意义”。同样,特朗普也曾希望举行一次空前的阅兵仪式,灵感来源于他在法国参加的一战胜利阅兵。然而,由于预算过高,国会拒绝批准,特朗普的计划被迫搁置。
美国人更喜爱节庆与狂欢
相比盛大的阅兵,许多美国人更倾向于参与各种与军队相关的节庆活动。在美国,几乎每个节日都有各地的狂欢庆典,尤其是涉及军事的节日。这种地方性、节日化的庆祝方式,更加符合美国人的心态。美国历史学者大卫·瓦尔德斯特雷指出:“美国的独立战争本质上是一场反抗,早期的小城镇军事示威活动比大规模阅兵更为常见。”他认为美国人更倾向于参与具有节庆性质的活动,而非单纯的军事展示。
军事力量的自信与阅兵的矛盾
即便如此,有些美国人却认为自己对军队的了解已经足够深入,不需要通过阅兵来进一步展示。各大军事基地和部队的日常演习及展示,足以让民众感受到军力的存在。美国的强大,给人带来一种深刻的自信感,几乎从未在历史上输掉过战争。因此,美国人并不认为通过阅兵来展示实力是必要的。他们更愿意将资金用于更实际的地方。而历史上,美军的几次大规模阅兵,通常都发生在美军取得大规模胜利后,只有在冷战时期,面临与苏联对抗时,才会出现威慑性的阅兵。如今,特朗普的阅兵计划,也似乎暗示了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