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黄埔军校内传出了一个震动全校的消息——一名黄埔学员因故被蒋校长开除。这一消息传开后,校内的师生无不感到愕然和不解。因为这位学生不仅是浙江人,还是蒋介石的同乡,按照蒋校长的选人标准,他本应是蒋介石的重要亲信。此外,这名学生还是“天子第一门生”胡宗南报考黄埔的引路人,深受蒋校长的看重。然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尽管蒋介石曾说过,若认错可以从轻发落,但这名学生却坚决不肯低头,最终遭遇了被开除的命运。
故事的主角,宣侠父,出生在1899年的浙江诸暨。当时的冬天异常寒冷,北风呼啸,一位婴儿在凛冽的寒风中呱呱坠地。婴儿的哭声响亮至极,吓得父亲手中的书本差点掉落。“这孩子将来必定是个烈性子。”宣侠父的母亲看着丈夫说。父亲宣铁珊为人忠厚且直率,文学才能出众,但性格倔强。多次因为不给考官行贿而考试失败,最终放弃了科举。面对他人的嘲笑,宣铁珊决定通过“枪手”替考的方式,最终考取了举人。然而,他的科考梦想破灭,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他不惜花费巨资供儿子上学,取名宣侠父。
宣侠父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从小以文才出众而闻名,被誉为才子。在他渐渐长大准备参加科举时,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灭亡。宣侠父放弃了考取官职的打算,转而选择了水产学校。1920年,他又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赴日本留学的机会,进入北海道帝国大学,专攻生物学。
当时的日本,正是新旧思想碰撞的熔炉,许多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树立了报国之志。周恩来、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革命的先驱也曾在日本留学。宣侠父在日本期间,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1924年5月,宣侠父带领胡宗南、石祖德等浙江同乡,报考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
然而,与其他同乡的顺利晋升不同,宣侠父在军校的日子却充满波折。开学两个月后,黄埔军校决定成立国民党党支部,这是国民党控制黄埔军校的重要步骤。而在选举校党部与区党部负责人时,宣侠父却对校方的安排表示强烈不满。作为一名曾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他接触过民主思想,认为这种安排与民主理念背道而驰。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在1923年加入了共产党,对于任何形式的专制和独裁都有着本能的反感。
当时,蒋介石尚未完全掌握国民党内的权力,只是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然而,蒋介石对宣侠父的反应却是极为强硬。他要求宣侠父“主动认错”,表示如果认错就能从轻发落。三天过去,宣侠父依旧没有前去道歉。蒋介石再次退让,表示只要宣侠父写悔过书,也能免于追责。然而,宣侠父依然拒绝低头,最终蒋介石决定开除他。听闻自己被开除的消息,宣侠父毫不犹豫地离开了校门,目送着他远去的背影,所有的同学和教官都为他感到惋惜。
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中,既有国民党党员,也有不少共产党员,其中包括胡宗南、杜聿明、郑洞国、陈明仁等人,以及我党将领如徐向前、陈赓、左权等,大家都在后来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战将。而宣侠父,却在黄埔军校中因与蒋介石的理念冲突,失去了前途。
1925年,宣侠父在李大钊的推荐下,加入了西北军。西北军的领导冯玉祥虽然是军阀,但他与苏联共产党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双方的合作已经迈上了快车道。宣侠父到西北军后,不仅顺利与党内建立了联系,而且凭借他豪爽的性格和风趣幽默的个性,迅速在军中积累了人脉。尽管他未曾亲自指挥过大规模的战斗,但他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士兵和军官们对他推崇备至。
然而,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导致了西北军与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冯玉祥最终决定将共产党成员驱逐出军队,宣侠父也未能幸免。离开西北军后,宣侠父曾回到故乡参与革命,后来又潜入孙良诚的部队,开展地下工作。冯玉祥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下令抓捕宣侠父,并将他关押在临潼监狱中,性命岌岌可危。
然而,好运总是降临在有志之人身上。在冯玉祥与阎锡山与蒋介石的关系破裂后,冯玉祥决定释放宣侠父。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成为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对于曾经那个黄埔的学生早已不再关注。
1937年,党组织将宣侠父派往西安,协助周恩来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半年后,宣侠父成为了八路军的高级参议。当时的西北王胡宗南邀请宣侠父参观军队,并为部队做了关于游击战争的演讲。宣侠父的军事天赋让蒋介石感到震惊,也让他意识到这个曾经被开除的学生,已经成为了自己不可忽视的对手。
由于宣侠父的才智,蒋介石对他深感忌惮,决定通过暗杀来解决这个隐患。1938年4月,蒋介石下达了“秘密制裁”宣侠父的命令。7月31日,宣侠父应邀参加篮球赛裁判工作,比赛结束后,他被杀手绑架并残忍杀害。
宣侠父去世时年仅39岁,正值人生最为壮丽的时光。他的死,既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痛点,也是对这位为国捐躯的革命者的深切悼念。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倾尽全力,为人民的自由与尊严献出了宝贵的一生。宣侠父的名字虽然短暂地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但他为人民作出的贡献,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