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28年6月,北伐军顺利占领北京,国民政府以胜利者的姿态向国内外宣布北伐大捷。随后,国民政府将北京正式更名为“北平”。
北京曾是北洋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的核心区域,改名为北平象征着南方起义的国民革命军彻底击败了北方军阀,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尽管部分北方民众对改名表达了不满,认为这是对北方人民的威胁和征服,但这些反对声音很快被革命的浪潮所淹没。
当北平升起青天白日旗时,也宣告了北洋军阀长达16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华民国真正进入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新纪元。
7月6日,蒋介石携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北伐的主要将领,来到北平西山碧云寺,向孙中山灵前敬献祭告,寄托对其革命精神的敬意。
回想过去,蒋介石悲痛万分,抚摸灵柩时泪流满面,冯玉祥和阎锡山也频频拭泪,现场气氛庄严而沉重。
孙中山生前饱受北洋军阀的压迫。袁世凯曾用武力镇压国民党,解散国会;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曹锟通过贿选当选总统,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国名存实亡。
孙中山后半生不断与北洋军阀抗争,誓言拯救民国,发动了二次革命、护法战争及三次小规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终日“东奔西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直到1924年,孙中山与苏联结盟,国民党逐渐在广东扎根,武装新型军队逐步壮大,革命事业才开始起色。
1925年,孙中山因病逝世,未能完成大业。经过权力角逐,蒋介石成为革命继承人,率领国民革命军展开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两年内击溃吴佩孚和孙传芳集团,并重创张作霖势力,迫使奉系退守关外。
孙中山未竟的理想最终由蒋介石接力实现。回望过去,蒋介石心中感慨万千。
02
情绪宣泄后,蒋介石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北平刚刚收复,民心尚未稳固,国民党在这里缺乏根基。
虽然北洋军阀已被击败,但他们多年经营北方,根基深厚,虽然一时失势,但不少军阀潜伏观望,作为“前朝遗老”,极可能借机捣乱。
因此,蒋介石觉得必须向那些下野的北洋军阀领导人发出警告。
回顾北洋军阀主要人物:张作霖一个月前遭遇炸弹袭击身亡;吴佩孚一年前逃亡四川,虽有雄心但身处孤立,无暇他顾;曹锟早已淡出政坛,在天津租界从事房地产投资,政治影响力大减;张宗昌在冀东坚持抵抗,但力量有限;孙传芳孤立无援,依赖张学良,二人影响力都有限,难掀波澜。
真正有影响力且有能力搞事情的,只剩居住在天津的段祺瑞。
段祺瑞是继袁世凯之后的北洋领袖,门生遍布各地,甚至连蒋介石都称他为老师。
两年前,冯玉祥指使鹿钟麟武装驱逐段祺瑞,导致段政府垮台,老段退隐天津租界,专心礼佛,不问世事。
虽无兵权,但段祺瑞的声望依然存在,而声望是能转化成实力的。
若有人借老段作精神领袖,拉拢北洋残余势力,勾结外国势力反对国民党,局面将十分棘手。
蒋介石决定给段祺瑞敲敲警钟。
7月7日,蒋介石写了一封长信给段祺瑞,开头回顾两人师生情谊,表面客套后开始严厉点评段祺瑞的政治生涯,既肯定他的成绩,也严厉批评了许多错误,言辞犀利。
信中强调这是革命时代,革命政府绝不容忍反革命行为和政治投机,提醒段祺瑞爱惜名声,自重自省。
这封信内容很有趣,我帮您简单概述一下大意。
03
“弟子蒋中正向芝泉老师(段祺瑞字芝泉)问候。
中正与先生分别已有23年,不知老师是否记得曾有一名叫蒋志清的门徒。
1906年,20岁的蒋介石曾在陆军部全国陆军速成学堂学习,段祺瑞任学堂总办,相当于校长。
23年间,先生数次主持国政,声名显赫,而我则追随孙中山总理投身革命,致力消灭北洋军阀,这些军阀都曾拥戴先生为领袖。
革命路艰难,我未曾书信问候。今燕云收复,北伐告捷,我来旧都,事务繁忙,现致书问候。
共和建立以来,先生多次建功,但国事败坏,先生亦难辞其咎。
辛亥革命时,先生作为北洋宿将,率先支持共和,清帝退位,功不可没。
当时孙总理建议迁都南京,但袁世凯反对,先生随袁世凯支持此举。
袁世凯称帝时,先生虽消极反对,最终局面混乱。
袁死后,先生被小人误导,引发张勋复辟,虽讨逆再造共和,但创立安福国会,镇压孙总理护法运动。
后来徐世昌窃位,曹锟贿选,先生方觉醒,联合孙总理讨伐曹吴。孙总理为和平统一,亲赴北京提议国民会议,先生又被蛊惑反对,致孙总理抱憾逝世。
中国自此陷入混乱,先生自食其果,权力与声誉几近丧失。
先生始终被小人蒙蔽,未能采纳孙总理主张,误了自己,亦误国家。
先生所维护的共和乃虚名,所养成的多是军阀余孽,此非本意。
但先生不信主义,纵容宵小,致成今日局面。
如今北伐成功,军阀瓦解,所谓北洋正统无复苏可能。
社会传言天津、大连有人借外力图谋叛乱,借用先生名义。
我为先生考虑,忠告:当年先生支持共和,不愿沦为亡国奴,此类人借先生名声行事,将损害您的声誉。望先生出面制止,不从则严厉打击。
往事可不再深究,但革命时代不容反革命破坏。
望先生细思流年,认识到主义为救国良方,痛恨害国政客,谋求救亡图存。
我尊重先生过往功绩,期盼先生珍惜声誉,助力革命巩固共和,让后世知晓先生救国真诚,不被小人蒙蔽。”
04
事情还有后续。
段祺瑞收到蒋介石来信后,回了一封简短信件。
有趣的是,老段未回应蒋介石自称弟子一事,而是称他为“老弟”。
信中大意如下:
介石老弟总司令,首都既定,大功告成,虽我旁观亦感荣幸。
我一向读孔子书,秉忠恕之道,视富贵如浮云,海内外皆知。
我今年64岁,年老体衰,素食礼佛已有8年。
四大皆空,万象虚无,已超凡俗务。
关于天津、大连传言有人搞事,我未闻且不愿闻,如属实必警戒,绝不支持。
(后续为告诫与客套话)
面对蒋介石严厉批评,老段态度淡然,未曾辩解。
或许,历经风浪的老人已将往事视为过眼云烟,无需纠缠。
蒋介石的警告或显多虑,但其实颇具先见之明。
1930年中原大战前,日本视中国混乱为机会,拉拢北洋旧臣,土肥原贤二试图组建“北洋派大同盟”,段祺瑞主政,吴佩孚主军。
因形势变化迅速及老段不配合,该计划最终失败,但日本未放弃对其拉拢。
1933年山海关失守,日本筹备伪满洲国,蒋介石担忧段祺瑞落水,写信劝其南下。老段识时务,毅然离天津赴南京,蒋介石亲迎于下关码头,弟子之礼扶持年迈师长。
南方生活优渥,蒋介石在上海为其安排大别墅,月供2万元生活费,节日送礼问候。
1935年华北事变,旧部王揖唐邀其出山搞华北五省自治,老段坚决拒绝。
总之,自1926年下野后,段祺瑞顶住各方拉拢,特别是日本诱惑,保持清白名声,守住了晚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