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李世民麾下的众多武将之中,如果要评选一个他最为器重、也最忠诚于他的人,那无疑非尉迟敬德莫属。
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尉迟敬德是李世民在秦王府时期的旧部,长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在玄武门之变中,他更是功不可没,曾在关键时刻救过李世民的性命。可以说,尉迟敬德与李世民之间有着生死与共的深厚交情。李世民也对他恩宠有加,封他为右武侯大将军,晋封吴国公,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并列,地位尊崇。
然而,这样一对关系亲密、君臣和睦的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却逐渐产生了矛盾,甚至一度让李世民对尉迟敬德生出杀心。这到底是为何呢?
武德九年,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在玄武门斩杀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继而逼迫父亲李渊禅让皇位给他。在这场政变的全过程中,尉迟敬德的作用无疑至关重要。他不仅劝说李世民果断行动,成为这场政变的谋划者之一,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下了险些被李元吉勒死的李世民,随后又亲手射杀了试图逃走的李元吉。
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局势依然紧张。李建成的亲信冯立带领数千人猛攻玄武门,杀死了守卫玄武门的敬君弘和吕世衡,形势危急万分。若让冯立攻破玄武门,李世民等人必定难逃一死。关键时刻,尉迟敬德机智果断,将两位兄长的首级割下,高悬于玄武门城楼之上。冯立的军士见状惊恐,纷纷逃散,玄武门得以守住。
就这样,尉迟敬德先后两次救了李世民的命。事态尚未结束,他还奉命进入宫中“保护”李渊,迫使李渊不得不让位,李世民最终登基为帝。因其卓越表现和忠心耿耿,李世民即位后,封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吴国公,称其功劳与长孙无忌等人同列第一。
尉迟敬德的事业达到巅峰,他成为李世民最亲近的心腹之一,深得宠信,享受着无人能及的荣华富贵。
然而,功高震主的尉迟敬德渐渐有些骄傲自满,常常自视甚高,对其他大臣不屑一顾。他喜欢揭别人短,看到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犯错时,毫不留情地当面指出,有时还偷偷向李世民告状。这种行为让他在朝中逐渐失去人缘,被孤立起来。
不仅如此,尉迟敬德甚至敢欺负宗室诸王,这让李世民大为不悦。
贞观六年,尉迟敬德被调任同州刺史,正值李世民大摆宴席宴请功臣及宗室成员,尉迟敬德也在受邀之列。在宴会上,他发现有位身份不及自己的贵宾却坐在他上席,心中极为不满,想当面理论。此时坐在他下席的任城王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兄弟,出于好意上前劝解。尉迟敬德却不领情,愤怒之下挥拳击中李道宗眼睛,险些使其失明。
尉迟敬德公然在李世民面前打人,而且打的是唐朝的藩王——李世民的亲族,这无疑是藐视皇权。李世民勃然大怒,立即中止宴会,将尉迟敬德召入宫中,借用《汉书》中韩信、彭越被杀的故事警告他,要他引以为戒。
尉迟敬德被严肃训斥后,深知大错,跪地叩头认错。李世民见他态度诚恳,未加重罚。
不过,这件事也标志着两人关系的转折,之后尉迟敬德不再频繁进京觐见,李世民则暗自忧虑他是否心怀异志。
然而,尉迟敬德当时并未充分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依然以为自己功劳显赫,李世民不会真心怀疑他。
贞观十三年,尉迟敬德被调往鄜州都督。在任期间,他违规行事,遭人举报,李世民大为震怒。召他入京严厉质问:“有人说你谋反,究竟为何?”
这话吓得尉迟敬德跪地良久无语,但他转念一想,自己根本无谋反之意,李世民为何如此质疑?他终于明白,这不过是李世民的警告,敦促自己守忠诚。
尉迟敬德遂放声痛哭,撕下衣服,露出战争中留下的伤痕,哭诉自己随李世民南征北战、身经百战,怎能被怀疑谋反?李世民见状,心生怜悯,抚摸伤口,含泪劝慰:“你还是穿上衣服吧,我不再怀疑你,这只是提醒而已,不要生气。”
这一劫使尉迟敬德深刻体会到李世民心中的猜忌,从此他改变态度,对李世民及同僚变得更加谦恭。
到了贞观十七年,尉迟敬德已在夏州都督任上多年,生活趋于平稳,李世民也未再为难他。
然而,这一年,宫廷内风波骤起。李世民偏爱弟弟李泰甚于太子李承乾,对李承乾施加严厉压力,使其误以为将被废立李泰。为自保,李承乾密谋造反,联合失宠的大将侯君集,侯又拉拢功臣张亮一同起事。阴谋被太子府官员贺兰楚石告发,李承乾被捕,侯君集被处死,张亮三年后亦遭杀害。
这次叛乱令唐朝局势动荡,李世民敏感异常,不理解为何自己如此厚待亲子与功臣,却仍遭背叛。猜忌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
叛乱后不久,尉迟敬德赴京述职,李世民召见两人久别重逢,气氛一度融洽。然在谈话结束时,李世民突提:“朕有一女,貌美已适婚,欲嫁于你如何?”
尉迟敬德顿时愕然,他早已有妻室,娶的是贤惠的檀州刺史苏谦之女苏娬,育有三子,李世民对此亦了然。况且,尉迟敬德已年过半百,李世民女儿年仅十余岁,明显不是合适的婚配。更何况,若李世民真有意,早在即位初便已成婚,何必等到此时?
尉迟敬德心知这不过是试探,意在察看他是否存野心、是否会因此弃旧妻娶公主。他巧妙回绝:“臣妻虽微贱,但共贫贱多年,感情深厚。臣虽不才,闻古人富贵时不易更妻,此非臣之愿。”
李世民听罢颇为满意,作罢此事。
翌日,尉迟敬德上书辞职归隐,李世民亦欣然同意。这正印证了尉迟敬德的担忧:皇帝心中确实有杀机,他若不及时退隐,恐难有好下场。
退休后,尉迟敬德居住京城家中,生活却不安稳,常怀忧虑。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准备亲征高句丽,尉迟敬德闻讯,欲以行动表忠,遂上书劝谏:“陛下若亲征辽东,皇太子留守定州,东西二京府库空虚。辽东遥远,恐生玄感之变。高句丽小国,宜委良将而非亲征。”
虽言不合帝意,却显其忠诚。李世民未采纳建议,但心中安慰,便让尉迟敬德随行,复职为左一马军总管。
战事结束后,尉迟敬德再度辞官,李世民感慨其忠诚。
随年龄增长,尉迟敬德变得更成熟睿智,懂得何时进退,学会保全自己。
辞官后,尉迟敬德虽稍安,但心中仍忧虑,反复思量昔日得罪诸多朝臣,担心他们口中坏话会再招李世民猜忌。再加上李世民渐老,猜忌愈发严重,形势对功臣极为危险。
忧心忡忡的尉迟敬德,决意效法古人自污名节自保之道,像汉朝萧何那样先自贬形象。
于是,他耗费巨资建造豪华宅第,亭台楼阁壮观异常,绫罗绸缎堆积如山。宅内闭门谢客,广纳美女乐师,生活奢靡。更惊人的是,他还沉迷于炼丹服药,追求长生不老。
晚年,尉迟敬德笃信仙道,广炼丹药,穿筑池台,奏清商之乐自娱,不与外人交往,生活奢华达十六年之久。
李世民晚年亦求长生,虽自认不明君所为,却难抵欲望。听闻尉迟敬德荒淫奢侈,已非昔日纯朴忘财之人,心中感慨,反而松了口气。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驾崩,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李治初政由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权臣把持,后来为夺权与武则天结盟,掀起血雨腥风。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功臣相继被贬黜或杀害,李治独揽大权。尉迟敬德对此冷眼旁观,日益沉湎酒色,愈加热衷求仙问道,自毁名节。
尉迟敬德作为少数历经李治朝代的开国功臣武将,行为自然被新帝关注。李治见他淡泊政治,潜心炼丹,反而放心许多。
且李治时常赐财物厚礼,并追封其父为幽州都督。尉迟敬德感恩上书谢恩,表忠心,李治颇为满意。
658年,尉迟敬德逝世,享年七十四岁,为唐朝开国功臣中寿命最长者之一。李治下令为其举行隆重悼念,朝中五品以上官员悉数吊唁,并休朝三日,以示敬重。
回顾尉迟敬德一生,作为唐朝开国元勋,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