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当他人已做出决定,通常不要轻易插手劝解。一个例子就是刘邦攻入咸阳后,陷入了一种癫狂的状态,整个人沉浸在温柔乡中,久久不愿离去。这时候,任何劝说都显得无济于事。
其实,在那时,能够保持清醒的,恐怕并不多,大部分人已经沉迷其中,甚至开始抢夺金银财宝。史书记载,“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意思是这么多年风雨飘摇,历经艰难打拼,终于有了胜利的机会,大家当然要趁机大捞一笔硬通货了。少数理智之人,如萧何,他还记得要收拾政府的文书和档案;樊哙则在一旁劝刘邦,但没什么效果。就在此时,张良走了进来,他给刘邦递了一些话,翻译成现代话就是——
“主公,您知道秦朝为什么会崩溃吗?主要是因为它的政策暴虐无道,才让您今天能够坐在这咸阳的宫殿里享福。我们是为了天下百姓起义,为了推翻暴政,解救民众,怎么能在这时迷失自己,放纵欲望,享受这些享乐呢?这难道不是帮秦朝暴政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觉得您还是听樊哙的话,趁早收队,赶紧走!”
听了张良的这番话,刘邦如梦初醒,立即将秦朝的珍宝和美人封存,带领队伍撤出咸阳,回军霸上。史书没有详细描述樊哙是如何劝说刘邦的,但显然无效,而张良的这一番话却起了关键作用。这是因为他触及了刘邦政治生存的核心——“政治正确性”,让刘邦自己意识到,一旦失去这个基础,局面就可能迅速崩溃。
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区别何在?项羽的家世显赫,是楚国的贵族后裔。司马迁曾说项羽家世代为楚将,唐朝学者考证称他祖上是周朝王室的后裔,天生贵胄,家族血统高贵,项羽早已注定是“王侯将相”的命。而刘邦则不一样,他的祖先多为普通农民,最早他不过叫“刘老三”,不过是沛县的一个普通百姓。幸运的是,陈胜吴广的起义给了刘邦一个机会,借助“楚怀王之约”,他开始了自己的军事征程,最终推翻了秦朝。
但刘邦的身份地位并不如项羽那样“血统正确”,他能封王拜相,是因为他所代表的“政治正确性”——即“除暴政,解民困”,这是当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相反,项羽拥有“血统正确性”,即使他的作风暴虐无情,也不影响他最终称霸一方。
刘邦明白,他如果一次错误,就可能丧失了政治正确性,这意味着他的政权可能随时土崩瓦解。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17世纪英国内战时期,议会军曾占优势,但由于他们无法与国王查理一世正面决战,因为即便国王多次失败,他依然是国王,而议会军一旦失败,就可能面临被绞死的命运。刘邦同样明白,失去了“政治正确性”,他的帝国将无立足之地。
而项羽则无所谓,他能随意作恶,因为他的“血统正确性”让他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他可以在巨鹿之战后杀掉秦国二十万降卒,可以焚烧阿房宫,这些行为都无法动摇他的地位。然而刘邦的情况不同,他必须保持对百姓的善待和对政治正确性的捍卫,才能立足于天下。
刘邦能够从无到有,最终成为一方霸主,除了有雄才大略外,还依靠了自己的“政治正确性”。当项羽开始封十八路诸侯时,几乎所有封侯者都有“血统正确性”,刘邦的草根背景让他格外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迅速站出来,为已故的“义帝”楚怀王发丧,借此占据道德高地,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在之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在正面与项羽对抗,萧何在后方组织关中的兵员和粮草支援前线,虽然关中的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但民众并没有怨恨刘邦。这是因为刘邦所做的一切都有其政治背景——报仇复仇。民众知道,忍受一时的苦难,是为了更大的胜利。刘邦的“政治正确性”使得他始终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最终通过“政治正确性”战胜了项羽的“血统正确性”,建立了汉朝的基础。至于刘邦封的异姓王,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大多也是从草莽中崛起,他们的封王是因为政治正确性的支撑,而非血统的光环。
然而,当大汉王朝稳定下来,血统再次成为了政治正确的基础。在白马之盟上,刘邦和群臣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意味着,只有刘姓的人才能称王,只有功臣的后代才能封侯。这种“血统正确性”再次成为了政治基础,确保了汉朝社会的长期稳定。
因此,尽管“血统正确性”本质上是一种封建遗产,它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确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和平时期,这种“血统正确性”可以帮助国家保持稳定秩序,并最终促进社会的长期发展。而刘邦的历史也证明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如何巧妙运用“政治正确性”与“血统正确性”,往往决定了一个政权的兴衰。
那么,元芳,你对此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