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历史
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靖难之役进入了决战阶段,燕王朱棣率领大军抵达南京城外。建文帝朱允炆试图通过派人和谈以缓解局势,但谈判未果,最终下令全力死守城门。
此时,南京城内能够调配使用的守军几乎全部布置在各主要城门口。鉴于燕军最有可能从北面的四个城门发动攻势,朱允炆特别派遣谷王朱橞和李景隆负责守卫北方四城门之一的金川门。
然而,朱允炆并未预料到,这一决策反而加快了城池的陷落。当朱棣亲自率军抵达金川门时,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并未选择抵抗,而是直接开门投降。《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
“时谷王惠与李景隆守金川门,燕兵至,遂开门降。魏国公徐辉祖率师迎战,败绩。”
意即朱橞与李景隆开门迎接燕王朱棣进入南京城。徐达之子徐辉祖急忙率军抵抗,结果兵败如山倒。朱允炆听闻战败消息,愤然纵火焚宫,随后音讯全无。就这样,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宣告终结,大明帝国的统治权易主。
在靖难之役的最后关键时刻,谷王朱橞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那么,他的投降究竟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策划?
本文将结合历史资料,带你了解朱元璋的第十九子、大明朝唯一的谷王朱橞那颇为坎坷的人生。
据《国朝献徵录》记载:
“谷庶人橞,母郭惠妃,滁阳王女也。生三王,长蜀王,次代王,次如意王或曰即谷王也。”
朱橞的母亲是著名的郭惠妃,她曾为朱元璋诞下三位皇子,分别是蜀王朱椿、代王朱桂和谷王朱橞。
郭惠妃在洪武年间的后宫颇具特殊身份,她是马皇后的亲妹妹。这段关系要从朱元璋初入红巾军时说起。
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年仅25岁的朱元璋投靠濠州红巾军元帅郭子兴。彼时,朱元璋家徒四壁,唯一显著特质是勇猛果敢,正因如此赢得了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遂将义女马氏(后来的马皇后)许配给朱元璋,成了他的岳父。
郭子兴有三子两女,马皇后虽是义女,却自幼在郭家养育,感情深厚,被视同长女。郭子兴还有一个小女儿郭氏,朱元璋迎娶马氏时,郭氏尚在襁褓之中。
随后,朱元璋南征北战,郭子兴去世,其子被杀。无依无靠的郭氏投奔姐姐马皇后。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将郭氏纳为后妃,最终郭惠妃成为朱元璋颇受宠爱的妃子之一。
郭惠妃一共生了五个孩子,除了三位皇子外,还有永嘉公主和汝阳公主。从生育数量来看,郭惠妃确实颇受宠爱。
朱橞出生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是郭惠妃的第三子,位列朱元璋诸子中第十九。作为母亲的小儿子,朱橞从小备受呵护。
朱橞年幼聪慧,颇得朱元璋宠爱。尽管马皇后去世,但因郭惠妃是其亲妹,太子朱标也十分重视朱橞及其兄弟。
洪武二十四年,朱橞被封为谷王,封地位于宣府。
宣府今属河北张家口,历来是军事重镇之一,号称“长城九镇”之一。古时称“上谷郡”,因此朱橞封号“谷王”。
元末时期,宣府城池坚固,物产丰饶,风景优美。与朱橞同年封藩的还有十八皇子朱楩(岷王)和二十皇子朱松(韩王),分别镇守甘肃岷州和辽东开原。相比之下,朱橞的地理优势明显,显示朱元璋对其的特殊偏爱。
洪武年间,朱元璋年长的皇子多在成年后才前往封地。但到了洪武后期,年迈的朱元璋希望提前安排部分皇子到封地,由专人辅导教导。
洪武二十八年,朱橞辞别父亲前往宣府就藩。朱元璋特从国子监选拔了品德正直、学识渊博的虞廷纲任谷王府长史,专门辅导朱橞。由此,朱橞的藩王生涯正式开始。
朱橞自幼聪慧且备受父母疼爱,年少时便肩负重任,统领一方。与普通百姓子弟不同,他的人生轨迹早已铺就,只待为大明效忠。然而,朱橞对朝廷的忠诚,后来的表现却颇为复杂。
史料显示,朱橞刚到宣府时,表现尚可。他命人加固城墙,修建瓮城,将宣府打造为攻防兼备的坚固堡垒。同时,还参与了明长城的建设,筑起从常峪口至大境门的百余里城墙,兴建锁阳关。虽然这些设施在当时未曾直接用兵,后期对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起到了积极作用。
笔者推测,这些工程多半是奉朱元璋命令实施的。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谷王朱橞本打算前往南京吊唁,但途中接到建文帝朱允炆的命令,要求藩王各守其地,不得离开,只得折返宣府。同年八月,建文帝在齐泰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削藩行动。
最早被削权的是周王朱橚(朱元璋第五子),建文帝派李景隆以练兵为名包围周王府,朱橚措手不及被捕,降为庶人并发配云南。随后,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藩王相继被削权。朱允炆的此举震动了朝野诸王。
燕王朱棣在北平坐立难安,最终听从姚广孝建议,秘密策划靖难之役。距离北平不远的宣化府,朱橞也忐忑不安。代王朱桂是朱橞的同母兄,岷王朱楩则和朱橞同年出生,按辈分和年龄,朱橞同样面临被削风险。
然而两个月后,朱橞获知建文帝赐旨,嘉奖其勤勉,称宣府乃北方重镇,嘱其安心守藩,令朱橞暂时安心。
次年六月,燕王朱棣终扯起反旗,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之役正式爆发。
《明史·朱橞传》记载:
“燕兵起,橞走还京师。”
《国朝献徵录》亦载:
“建文初靖难兵起,橞走还京。”
这表明朱棣起兵时,朱橞弃封地宣府,急忙返回南京。“走”在文言文中意为“跑”,暗示朱橞或因担心燕军威胁,选择退守南京避难。
靖难战争历时四年,期间朱橞无任何战斗记录。直至建文四年,朱棣兵临南京,朱橞才现身于历史舞台。
《明史·朱橞传》记载:
“橞奉命守金川门,登城望见成祖麾盖,开门迎降,成祖德之。”
朱橞和李景隆奉命守卫金川门,远望朱棣大军旗帜,随即开门迎降,朱棣对此极为赞赏。
由此可见,朱橞并无守城之心,反而早有准备,等待机会开门迎接燕军。
《荀子》云:“唯利所在,无所不倾。”即小人唯利是图,君子则守义。靖难之初,朱橞预见建文帝将胜,选择归南京;事至今日,他认定大势已去,故献城投降朱棣,表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