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公元200年,曹操成功剿灭了以董承为首的叛乱势力。董承声称收到了汉献帝的衣带诏,意图借此号召讨伐曹操,然而最终被曹操亲手击败。与此同时,刘备却在衣带诏事件中侥幸逃脱,没有被卷入其中。袁绍则以衣带诏为名义,率领约十一万大军南下,誓要讨伐曹操。
战事伊始,白马之战爆发。袁绍派遣猛将颜良率军进攻曹操手下的东郡太守刘延。曹操并未急于直接援助刘延,而是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假装向延津发动攻击,实则突然调转兵力突袭白马。曹操的前锋关羽和张辽联手重创颜良,最终关羽亲手斩杀颜良,战果辉煌。
紧接着是延津之战。曹操带领数百骑兵在延津遭遇文丑和刘备率领的数千大军。曹操巧用财物做诱饵,引诱袁军争夺,趁乱发动快速攻击,成功大败文丑与刘备。文丑在混乱中被杀,刘备狼狈逃走,战局逐渐明朗。
双方主力随后在官渡展开长达六个月的对峙。曹操听从谋士许攸的建议,秘密偷袭袁绍粮草仓库乌巢,并放火焚烧,导致袁军军心大乱。袁军内部兵将张郃、高览等人纷纷投降曹操,袁绍遭遇惨败,仅带着八百骑兵逃回北方。
袁绍在官渡前线的惨败引发后方叛乱,袁绍费力平定各地骚乱。一年多后,袁绍去世。继承人问题引发袁绍子嗣与部将间的权力斗争,最终袁绍幼子袁尚在审配、逢纪等人的支持下,继承了父亲的官职、爵位与兵权。
曹操耗费数年时间,才彻底清除袁氏残余势力。公元207年,曹操采纳谋士郭嘉建议,发动对乌桓的远征,实际上是对袁氏兄弟势力的最后打击。在白狼山之战中,曹操大破乌桓主力,张辽斩杀乌桓首领蹋顿,袁尚与袁熙被公孙康斩杀。
经过八年的鏖战,曹操完全掌控河北四州,再加上早先占据的中原四州,截至公元207年底,曹操已独占天下十三州中的八州,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由此引发疑问:在曹操平定河北的这段时间,刘备、刘表、孙策和孙权等势力,为何未趁机攻打曹操呢?
1、刘备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前,刘备乘机袭杀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实质上在曹操背后插下一颗钉子。一般认为,曹操在前线与袁绍对峙时,无法抽兵回去平叛,若回兵必将使前线不稳。
但曹操非凡人,出人意料地迅速南下,发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打刘备。刘备未及防备,关羽先被俘,刘备再遭大败,走投无路下逃往青州投靠袁绍,首次偷袭曹操后方以失败告终。
200年七月,刘备率军南下与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联合,攻打曹操控制的许都南部,曹操派曹仁迎战。刘备败给曹仁,被迫回到袁绍阵营。不久后,刘备再次南下联合黄巾军首领龚都攻打汝南,曹操派蔡阳抵抗,结果蔡阳被刘备所杀。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亲自率军讨伐刘备,刘备再次败北,退至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安排刘备驻守新野,作为防备曹操南下的屏障。
公元202年,刘备北上攻打叶县,在博望坡与夏侯惇、于禁激战。刘备利用假逃之计击败夏侯惇与于禁,李典率军救援,刘备选择撤退,战局以平手告终。
此战之后,刘备便失去了袭击曹操后方的机会。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桓时,刘备曾向刘表建议乘虚而入袭击曹操后方,但被刘表拒绝。刘备此时仍为刘表属下,无独立势力,无法擅自行动。
这八年间,刘备虽屡战屡败,却始终坚持理想,始终没有放弃袭击曹操的意图,但自投靠刘表后,被牢牢束缚手脚,只能依赖刘表提供粮草和人力,成为其雇佣军。
2、刘表
官渡之战前,刘表的盟友张绣在谋士贾诩的策划下倒戈归顺曹操,张绣控制的南阳宛城成为曹操阵营,荆州北门洞开,刘表对此未有显著反应。
官渡之战期间,袁绍和曹操都曾试图拉拢刘表,但刘表选择保持中立,明哲保身。为了保障荆州安全,公元201年刘表派兵北征西鄂,攻下城池,取得对曹操后方的一次成功袭击。
此后八年,刘表并未主动攻击曹操,多数时间是休养生息。为何不趁机出击?郭嘉曾评价刘表为“坐谈客”,意思是他只擅长高谈阔论,缺乏实际行动力,这评价颇为准确。
刘表出身西汉皇族,家境较为殷实,自幼受良好教育,曾在洛阳太学求学并结交名士,沉迷文人雅士的清谈之风,对实际治理能力较弱。其能够掌控荆州,多依赖蔡氏、蒯氏等地方豪族的支持,依靠他们镇压反叛,自己没有真正的军事力量,实际上是依靠地方大族平定局势。
刘表执掌荆州十余年,重视学术建设与收留流亡士人,鲜少主动对外征战,也无野心称霸天下。原因在于他受制于当地士族集团,士族只愿守护自身利益,不愿付出战争代价。若刘表发动对外战争,将失去士族支持,反而危及自身统治。
因此刘表放弃了多次良机,尽管刘备曾劝他乘势攻取许都,但刘表始终不为所动。郭嘉对其的评价一语中的:刘表不过是个好高骛远的坐谈客,而刘备虽然势弱,却心怀雄心,屡败不馁,始终坚持理想。刘备甚至感慨自己因生活安逸而肥胖。
3、孙策与孙权
除了刘备和刘表,江东的孙氏政权也未对曹操后方发动攻击。官渡之战前,曹操为解除江东威胁,拉拢孙策,通过联姻稳固关系。曹操将弟弟的女儿嫁给孙策弟弟孙匡,又让儿子曹彰迎娶孙策堂兄孙贲的女儿,并举荐孙权为茂才。
曹操此举目的明确,希望江东政权不干涉官渡战事,避免多线作战。孙策曾向北进军,甚至一度打到镇江丹徒,且暗中有意袭击许都,拥立汉献帝。
但孙策在丹徒打猎时,被许贡的三名门客刺杀身亡,这次刺杀成功阻止了他袭击曹操后方的计划。郭嘉早有预见,评价孙策“刚吞并江东,所杀尽是英豪,能聚人心,但轻敌无备,有百万之众,亦如独行中原,一旦遇刺客,一人之敌,必死于匹夫手中。”
孙策性格好杀,树敌众多,且独断专行,轻敌防备不足,最终被刺杀身亡。孙策一死,江东扩张势头受阻,转而注重内部稳定。孙权继位后,面对内部宗族争斗与权力重组,不得不专注整顿局势。
在曹操平定北方的这八年里,孙权主要致力于三件事:巩固内部,清除叛乱;打击山越,扩充势力;三次征伐荆州,终于在208年斩杀刘表任命的荆州刺史黄祖,夺取江夏郡半数领地。
孙权无暇也无意攻击曹操后方。若孙策未遭刺杀,江东或许会有不同的战略取向,但其早逝导致江东政策转向稳定内部,这才是江东在曹操平定河北八年间未对曹操发起有效攻击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