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城的炮声撕裂了东北的黎明,日本关东军的铁蹄踏碎了白山黑水的安宁,在这片被鲜血浸染的黑土地上,一支背负民族命运的队伍巍然崛起——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抗联的壮丽史诗中,李升的名字或许不如那些冲锋陷阱的将领般耀眼,但这位花甲之年仍投身革命的老交通员,代表了抗战精神中那最深沉、最普遍的力量——忠诚、奉献与在平凡中铸就非凡的担当。他的故事,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淬炼党性、砥砺初心的宝贵教材。
山川是沉默的史册,铭记着穿越生死封锁的智慧足迹。如果说大城市中党的领导机构是革命斗争的“心脏”,那么地下交通线无疑是将血液从心脏泵向全身的“大动脉”,其畅通与否,直接关系着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成败与发展。李升不持枪冲锋于阵前,却对白山黑水了如指掌,是一个“活地图”。杨靖宇、赵尚志、冯仲云、李兆麟……这些在关东军悬赏缉捕令上名号刺目的将领们,都曾将性命托付于李升手中。当抗联队伍陷入日军“篦梳式”清剿、弹尽粮绝之际,李升总能奇迹般地运送来救命的粮食、药品和情报,宛如沉默大地上默默流淌的暗涌,滋养着抗日的不熄星火。广大党员干部当像李升熟悉山川一样,熟悉基层、熟悉群众,精准掌握民情民意。面对改革深水区的“封锁线”与发展中的“断供危机”,尤需发扬这种深入调研、精准施策、打通关节的智慧与韧性,做破解难题的“活地图”。
忠诚是信仰的坐标,在酷刑烈焰中淬炼出生命的纯度。李升跑交通不惧任何艰险,走遍了大小安岭和松花江、牡丹江、鸭绿江沿岸的山区及平原。当然,敌人终究不会放过这位“活地图”。李升四次落入敌手,每一次都经受着炼狱般的酷刑。皮鞭、烙铁、灌辣椒水……日伪特务妄图撬开他的嘴,获取抗联的核心机密。鲜血浸透衣衫,剧痛撕裂神经,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咬碎牙关,宁死不屈。后敌人妄图以释放为饵诱捕抗联战士时,他识破阴谋,拖着残躯,以惊人的意志爬回部队,用最后气力发出警报。这以血肉之躯筑成的忠诚屏障,其壮烈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李升用生命守护秘密,正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绝对忠诚的生动注脚。新时代的征程上,党员干部必须把对党忠诚作为首要政治品质,熔铸于灵魂深处。面对各种风险考验、利益诱惑时,要坚守原则底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用实际行动诠释“两个维护”的深刻内涵,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守护好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伤疤是特殊的勋章,无言诉说着功成身退的质朴情怀。战争硝烟散尽,李升体内却残留着敌人酷刑留下的弹片,这沉默的遗物,胜过千言万语的丰碑,无声诉说着一个老战士的赤诚与淡然。组织上多次要给予他特殊照顾,这位功勋卓著的老人总是温和而坚定地摇头:“我算个啥?我那些埋在林子里、雪地里的娃娃们……”他选择隐于人群,像一棵历尽风霜的老树,无声矗立在和平的时光里。李升功成不居、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正是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生动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这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品格,正确看待个人得失与进退留转,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无我”的境界追求“有为”的实绩,将个人价值融入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伟大实践中。
李升的墓碑上刻着四个朴素而深重的字:“抗联之父”。当后人驻足于肃穆的纪念碑前,指尖抚过碑身深刻的名字时,请记得“李升们”曾以血肉之躯丈量过民族最寒冷的冬夜。他们不是站在聚光灯下的主角,却如深扎冻土的根系,在暗处支撑了整座森林的尊严与生机。广大党员干部也当铭记:真正的丰碑不在鎏金文字,而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躬身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