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作为黄种人的代表,通常只有在极端紧急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难得的勇气,挺身而出。然而,一旦遭遇轻微的挫折,他们往往互相指责,陷入恐慌和混乱。——这是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前,俄国人对日本人的基本印象和判断。
由此可以看出,日俄战争爆发前,沙皇俄国对日本人的态度充满了轻视和鄙夷。这种轻视心理影响深远,直接导致了沙俄在战争中的惨败。
1900年,沙俄攻占东北后,便预料到必将与日本及清朝发生冲突。为此,国内各大报社纷纷刊登大量战略分析文章。
大部分媒体普遍认为,日本不值得一提。他们甚至专门采访了一批所谓的日本问题专家,这些专家断言:一个俄国士兵的战斗力等于三个日本士兵。
当然,也有一些较为理性冷静的声音指出,日本经过数十年的明治维新,再加上甲午战争取得的巨额赔款,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不能再被轻视。
但这种相对客观的分析一经发表,立刻遭到绝大多数媒体的强烈谴责和抵制,甚至沙俄部分高级官员也公开声明,这种观点是在打击俄国军人的士气。
在官方强硬态度的推动下,民间舆论迅速形成了一边倒的格局,沙俄军队被吹捧得无比强大,而日本军队则被刻意贬低成软弱无能。
这种舆论氛围盛行后,沙皇尼古拉二世等沙俄高层也开始听信这种片面的声音,加上主战派的夸夸其谈,沙皇甚至产生了踏平朝鲜半岛、登陆日本、称霸整个亚洲的狂妄设想。
社会上几乎只剩下单一的声音,一旦有人稍微提及日本军队的强大,立刻会被冠以“反俄”或“卖国贼”的恶名。
渐渐地,理性冷静的声音被压制,剩下的都是激进的狂热分子,他们不断宣扬俄军的强大和日本军队的弱小,日本注定只能挨打。
在这种大环境下,沙皇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那就是干涉朝鲜半岛。
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已经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而沙俄在此时进入朝鲜,无疑是在公开挑衅日本。日本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必须讨个说法。
日本派出多批使节前往沙俄,希望通过谈判让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利益。但沙俄毫不领情,坚决拒绝,日本的合理诉求被无视。
这正是1901年沙俄国内普遍骄傲自满、不把日本放在眼里的年份。
其实,日本人最初并没有急于开战。那时明治天皇已年迈,缺少年轻时的雄心壮志,行事颇为谨慎。
明治天皇多次与伊藤博文深入交谈,确认日本是否具备与沙俄一战的实力,而伊藤博文的回答一直是否定的。
虽然日本经过几十年的明治维新,但在沙俄这位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面前,依然显得像个“小弟弟”。毕竟沙俄积累了几百年的国家实力,不容小觑。
不少人误以为苏联继承的是一穷二白的俄国,但20世纪初的沙俄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发达,尤其是西伯利亚铁路横贯东西,成为国家命脉。沙俄的综合国力可以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匹敌。
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日本自然不敢大意。
然而,几轮谈判后,沙俄依然不给面子,甚至私下嘲讽日本。他们认为,即便日本敢开战,最多也只能派出15万兵力,败了后肯定会乞求停战。
谁曾想,日本在旅顺口战役就投入了12万大军,整个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总兵力竟然超过40万。相比之下,当年甲午战争日本总兵力不足18万。
甚至有俄国将军狂妄宣称,战争胜利后必将登陆日本,结束战事于东京,让日本俯首称臣。
这种狂妄自大的气势固然震撼,但正是在这种骄傲自满的氛围下,沙俄错误地判断日本绝不会轻易发动战争,这个错误判断几乎成了他们的致命伤。
1997年,俄联邦回顾日俄战争时无奈总结:因为没有给予情报部门足够的经费支持,最终导致战争失败。
这绝非夸张。沙俄因为自负傲慢,压制不同声音,错误估计了日本的决心,以为对手不敢出兵,结果根本没有认真做好情报准备。
1904年,沙俄远东军区的情报预算仅有1.2万卢布,而全军各大军区情报开支总和不过10万卢布。相比之下,负责高加索地区的军区因地缘敏感,竟独揽了超过一半的预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战争前几年每年投入的对俄情报经费高达120万卢布,是沙俄的100倍。
这场战争如何打?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了解对手,甚至根本不想了解对手,怎能获胜?
更糟的是,沙俄情报人员大多不是专业出身。大量贵族子弟被安排进情报机构,成为一种“镀金”的象征。让这些人去搞情报,简直是笑话。
因此,沙俄情报机关里充斥着许多无能的二代子弟。
相反,日本为了摸清俄国情况,培养了大量精通俄语的专业情报人员,作战时得心应手。而沙俄这边连会讲日语的情报员都寥寥无几,据统计全军只有11名日语翻译,且分布在各大军区。
更有甚者,日本故意向俄国情报机关投放大量假情报,导致俄军在战争初期屡屡被日军牵着鼻子走,战局十分被动。
战争还未正式打响,沙俄上下就认为这是一场降维打击,只要日本敢动手,俄军会轻松击溃对方,甚至占领整个日本。
战事进行一段时间后,俄国舆论立刻转变:曾经一个俄国士兵抵三个日本士兵的说法,被改成一比一。
再过一阵,败局已定,俄国舆论又反过来宣扬日本士兵多么勇猛,需要三个俄国士兵才能抵一个日本士兵。
沙俄最终因为认知上的巨大缺失,加上种族轻视和狂妄自大的性格,最终在东亚战场惨败,丢了颜面。如果不是当时财政大臣维特等反战派人士力挽狂澜,沙俄早在1905年就可能崩溃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