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全民健身的时代,马拉松运动无疑成为了众多跑步爱好者的心头好。
每到周末,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可谓是百花齐放、热闹非凡,对于那些热爱跑步的跑友们来说,这样密集的赛事安排既让人兴奋又有些应接不暇,不少跑友都笑称自己的腿都不够用了,恨不得能分身去参加每一场心仪的比赛。
就在昨天晚上,一位粉丝找到了我,他满脸沮丧地跟我诉说,上周日他鼓起勇气参加了人生中的首次全程马拉松比赛,本以为自己做足了准备,能够顺利完赛,给自己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然而,现实却十分残酷,他最终以失败告终。
他满脸疑惑地问我:“我每个月的跑量都能达到300公里,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跑量完全可以支撑我以6个小时的时间完成全马啊,可为什么我就是跑不下来呢?”
当我听完这位粉丝跑友的经历后,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垃圾跑量”这个关键问题。
要知道,全马想要顺利完赛,可不是单纯地靠跑量堆积就行的,它有着一套科学的训练逻辑,应该先注重跑步的时间,培养身体的耐力和适应能力;接着再逐步增加跑步的距离,挑战自己的极限;最后才是提升配速,追求更好的成绩。
跑量的增加,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积累,但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有计划的训练来支撑,只是简单地今天跑个3公里,明天跑个5公里,然后把这些零散的跑量相加,那这样的跑量其实就是毫无价值的“垃圾跑量”。
哪怕跑量数字再高,也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比赛能力,对完赛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所以,我们在日常的跑步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如何识别“垃圾跑量”,避免做无用功,到最后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一般来说,当我们在跑步训练时出现以下这三种情况,就需要格外注意了。
1、硬撑着完成训练
有些跑者在身体状态明显不佳的时候,依然咬着牙硬撑着去训练。
为了完成所谓的距离打卡,为了达到每月的跑量目标,他们还是坚持走上了跑道,在训练过程中,他们精神萎靡,身体也十分虚弱,一路上都在苦苦支撑,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艰难。
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还不利于跑步能力的提高。
2、训练缺乏兴奋感
在跑步过程中,正常的训练应该会让身体产生兴奋感,促使肾上腺素分泌,让我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最后大汗淋漓。
可有些跑者在训练时却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他们跑完之后甚至连汗都不出。
也许有的跑者本身就不太容易出汗,但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训练很难带来成绩上的提升。
3、带伤坚持训练
还有一些跑者,当身体某个部位已经出现疼痛时,他们却选择忽视这种信号,依然照常进行训练。
他们觉得只要跑起来,疼痛就会减轻甚至消失,认为这只是小问题,不影响训练。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象,身体发出的疼痛信号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某个部位已经出现了损伤,只是损伤还不太明显而已。如果我们继续坚持训练,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休息,就会让损伤进一步加重。
希望所有的跑者在训练时都能格外留意以上这三点。
想要成功跑完全程马拉松,做好充足的赛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至少在赛前的3个月,每个月的有效跑量要能够稳定保持在250公里以上,并且在这期间最好有一次长距离拉练,距离最好能达到30公里以上。
千万不要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感觉,就盲目地认为自己可以去挑战全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