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里,孙权的存在特别引人注目。他十八岁就执掌江东,硬生生地把曹操、刘备、曹丕,甚至司马懿都给熬走了。按理说,这么能熬,还经历了赤壁、夷陵这些关键战役,他该有机会统一天下吧?可现实却是,直到他去世,天下依旧三分。这到底是为啥呢?咱今天就唠唠。
先看这外部局势,那可太复杂了。孙权刚接手江东的时候,局势就不简单。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越来越大,基本统一了北方;刘备呢,虽然当时实力弱,可志向不小,还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憋着一股劲儿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孙权夹在中间,想发展可不容易。
赤壁之战算是个关键转折点,孙权和刘备联手,把曹操打得大败,这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但这之后,局势依旧扑朔迷离。孙权虽说地盘不小,可发展空间却很受限。往北,是强大的曹魏,那实力,可不是轻易能撼动的。孙权也北伐过好多次,结果呢?最出名的就是在合肥被张辽打得丢盔弃甲,差点连命都没了,“孙十万” 的梗也是从这儿来的,这心理阴影可太大了,以至于后来一听到张辽的名字,孙权心里就发怵。东边是大海,没法发展;南边呢,已经拓展到了交州,再往南也没什么可占的地儿了;西边是刘备,虽说名义上是盟友,可荆州这块地,两家一直明争暗斗。
孙权为了地盘,也费了不少心思。先是讨要荆州三郡,双方剑拔弩张,差点就打起来了。后来曹操攻打汉中,刘备着急了,这才和孙权议和,分了长沙郡和桂阳郡给孙权。可孙权哪能满足啊,公元 219 年,关羽北伐襄樊,孙权瞅准机会,派吕蒙、陆逊偷袭荆州,还杀了关羽,这才把势力拓展到荆州。本以为能顺风顺水了,谁知道刘备咽不下这口气,发动了夷陵之战。好在陆逊厉害,一把火又把刘备给烧了回去。可这一番折腾,孙吴虽说没吃大亏,但也元气大伤。
再看看孙权自己。年轻时候的孙权,那也是雄心勃勃,有帝王之志的。鲁肃劝他称帝的时候,他虽然嘴上拒绝了,可心里估计早就有这个想法了。但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事儿多了,他的心态也慢慢变了。到后来,尤其是称帝之后,他似乎没了当年的冲劲,更多的是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他称帝后的一些举动就能看出来,他派人到台湾,也就是当时的夷洲,抢掠了几千当地人回来,这更像是一种掠夺人口的行为,而不是为了拓展势力、统一天下的大战略。
还有东吴内部的问题,那也相当棘手。孙权在位后期,出了个大麻烦,就是 “二子夺嫡” 事件。第三子孙和和第四子孙霸为了争夺太子之位,闹得不可开交,朝中大臣也纷纷站队,形成了两派。这其中,连夷陵之战的大功臣陆逊都被牵扯进来。孙权呢,处理得也不太妥当,一会儿立孙和为太子,又不给他足够的支持;一会儿又对孙霸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被赐死,参与夺嫡的江东士族损失惨重,像顾谭被流放、陆逊被赐死、朱据被斩首、张温被下狱。这一番折腾,整个朝廷人心惶惶,元气大伤,哪还有心思去谋划统一天下的大业啊。
从这些方面来看,孙权虽然熬死了众多强劲对手,但外部局势的复杂、自身心态的转变,再加上内部的重重矛盾,让他始终难以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这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少思考,有时候,光靠 “熬”,可不一定能熬出想要的结果。
好啦,今天关于孙权为啥没能统一天下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如果您觉得有意思,别忘了动动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祝您财源广进,生活顺心!咱们下次再聊别的历史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