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已经确定的新中国开国大将名单中,人数固定为十人,但这个数字并非一开始就确定无疑,经历过多次反复和调整。最初的拟授名单上并没有明确限制人数,甚至有版本显示名单上包含15至22人不等。其中,15人名单里包括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张宗逊、宋任穷、许光达、萧克、王震和周纯全等人。
在这些人中,除了最终确定授衔的十位之外,还有张宗逊、宋任穷和萧克三人也曾担任过野战军的副职,按理说他们的资历足够成为大将。那为何最终他们会遗憾落选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具体细节。
张宗逊的军旅生涯极具传奇色彩,他早年参加过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经历了三湾改编后被指定带领一个排队伍保护主席的安全,可以说是毛主席的第一任卫士长。部队转移井冈山时,张宗逊几乎寸步不离毛主席,甚至连睡觉都只能打地铺陪伴主席。这段特殊经历使他成长迅速,后来历任红一方面军第36师师长、第12军军长、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大同前线指挥部司令员、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等多个重要职务。
如此辉煌的履历表明,张宗逊完全有资格获得大将军衔,但为何最终未被授予呢?主要缘于解放战争初期他两场关键战役失利影响了他的评价。
其一是1946年7月的大同集宁战役。当时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集结十余万兵力,意图攻占大同,打通连接两大解放区的通路,并解除张家口被敌军包围的险境。张宗逊作为总指挥,罗瑞卿任政委,战役初期形势较为顺利,敌军外围据点在半个月内被攻克,阎锡山派出的增援部队也被击退。
然而,国军驻归绥(今呼和浩特)的傅作义,在蒋介石的封官许诺下出兵,佯攻凉城实则突袭卓资。卓资防守力量薄弱,很快陷落。傅作义随后假意和谈使我军松懈,乘机集中兵力猛攻集宁。此地作为张家口门户,若失守将带来极大风险。
集宁形势危急之时,张宗逊从大同调来的援兵终于抵达,将傅军击退城外。我军仍具人数优势,有望全歼敌军三个师。然而,指挥部认为士兵疲劳,便整整休整了一个白天,未趁胜追击。这一犹豫给了傅作义反扑的机会,国军迅速调来空军支援及增兵,局势瞬间逆转,我军被迫撤出集宁。此战失利,不仅令大同围困计划受阻,还间接导致张家口陷落,造成严重战略损失。
张宗逊作为大同前线指挥官对此负有责任,之后他转战西北继续战斗。
在西北战场上,1947年胡宗南率二十余万精锐部队进攻陕北,我方兵力不足三万,分散于晋绥军区等单位。为增强战斗力,中央成立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张宗逊被任命为司令员。然而,他带领的部队首战于西华池对抗胡宗南整编48旅,虽然人数比例达4比1,却未能攻下阵地,伤亡惨重,且敌军损失不大。战局陷入胶着,中央不得不撤销集团军编号,组建西北野战兵团,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张宗逊成为副手。两场重要战役的失利,使张宗逊错失大将之位。
萧克的军旅生涯则更加显赫,他曾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兼政委、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等重要职务。特别是担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这一职务在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中,除了他之外的几位主帅皆为元帅,显示了他的地位非凡。
然而,萧克在关键时刻两次失误,错失提升机会。抗战初期,他虽被重用,开辟冀热察根据地,但在处理内部关系时出现重大失误。冀热察挺进军下辖邓华、宋时轮支队和冀东抗联,萧克处决了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引发邓、宋二人的不满,导致他们相继调离。此举严重削弱了萧克的兵力和发展潜力。
其后,萧克将更多精力投入文学创作,在平西期间撰写了超过20万字的军事小说。1942年冀热察挺进军番号撤销,萧克转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1946年,他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但连番失利,张家口和承德相继失守,晋察冀与其他根据地联系被切断,萧克的崛起再次受阻。12月野战军指挥机构被撤销,1947年朱德亲临指导,晋察冀野战军重组,杨得志任司令,萧克转向教育工作,直至后期任四野参谋长,功绩有限。
相比之下,宋任穷虽为政工干部,知名度不如前两位,但其革命经历同样辉煌。他参加过秋收起义,历任红28军政委、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冀南军区政委、平原军区代理政委、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委等职务,表现无明显缺点。
不过,因大将名单中已有谭政代表政工干部,加上名单中中央红军出身者人数过多,组织最终决定让宋任穷落选。但他后来政治生涯出色,80年代担任过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副国级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