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文武双全,名门出将
高骈出生于公元821年,家族出自渤海高氏。渤海高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唐代名门之一,被誉为仅次于五姓七望的第八大世家,堪称千年世家。高骈的祖父高崇文是唐宪宗时期的名将,在《新旧唐书》中有专门的传记;他的父亲亦是在禁军神策军中担任高职的虞候。高家世代居于禁军要职,身世显赫。
出身将门世家,且在家族影响下,高骈自然受到了优良的教育,他的才智与血统注定了他将有不平凡的未来。高骈不仅才学出众,文武双修更是得心应手。作为诗人,他的诗词才华非凡,留存的作品有五十多首被收入《全唐诗》,足以见得他的文才;作为武将,他不仅精通十八般武艺,更善读兵书,熟知战术与战略。年轻时,他便加入了神策军,凭借卓越的军事才华和家族背景,得到了军中上司的青睐,年仅二十多岁便升任了都虞候,仕途一片光明。
在唐宣宗初年,西北党项族爆发了叛乱,朝廷抽调禁军万余人守卫长城,高骈被任命为灵州大都督府左司马,在朱叔明麾下奋勇作战。尽管当时大多数将领都未能取得显赫的战功,但高骈每次出战几乎都能获得胜利,军事才能日益突出,因此很快便被朝廷视为重点培养的对象。到唐懿宗咸通初年,吐蕃入侵边疆,高骈被任命为秦州刺史,负责防守秦州。他在此期间,不仅成功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与浑末部,还收复了河州、渭州,并出兵平定凤林关,堪称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军事指挥官。
贰·精兵强将,屡建奇功
在高骈西北奋战之时,南方的安南发生了动荡。唐代安南都护李琢的压榨政策引发了土著部落的反抗,进而引爆了叛乱。南诏在860年趁机攻占了安南的交趾城,从此拉开了与大唐的长达十几年的战争。公元863年,唐朝被迫从安南全面撤军,交州政府迁至海门镇(今广西合浦或越南海防)。尽管朝廷派遣多位大将前往讨伐,但未能收复安南。
公元864年,经过宰相夏侯孜的推荐,高骈被任命为安南都护,负责收复失地。高骈抵达战场后,首先整顿岭南五管的兵力,进行统一训练和调配,同时派遣间谍和使者向各部落进行招抚,并对顽固分子实施打击。高骈还针对广州至交州航道不畅的问题,组织工匠开凿巨石,疏通了水道,确保了粮草补给的畅通无阻,最终安南地区逐步恢复了稳定。
公元868年,高骈调任右金吾卫大将军,不久后又被任命为郓州刺史。担任天平军节度使期间,高骈以卓越的政绩得到了百姓的赞誉。公元873年,唐懿宗去世,唐僖宗继位,高骈在52岁时被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唐朝的顶尖重臣。
叁·巧设防线,化解南诏威胁
公元874年,南诏再度发难,攻占了巂州(今四川西昌市),大举入侵西川。数十万百姓为避兵灾纷纷涌入成都。此时,西川的地方官员无力抵御南诏,唐朝紧急任命高骈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带领天平军前往镇压南诏入侵。高骈抵达成都后,发现聚集在城内的难民数量庞大,担心疫病蔓延,便命令打开城门让百姓自行逃生,并暂时安抚了城内的军民。
随后的战斗中,高骈以极快的速度打击了南诏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雅州一带的战斗中,南诏军因畏惧高骈的名气主动求和,高骈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战术逐渐把南诏军逼入困境。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军事布置和战略高点的把控,南诏的国力被逐步消耗殆尽,最终在多年的消耗战后,南诏主动向唐朝求和。
肆·内忧外患,最终败落
然而,高骈在对外战争中的辉煌并未能改变唐朝的衰败命运。由于长期战事消耗以及接连不断的天灾,唐朝的国力渐渐枯竭,社会动荡不安。此时,王仙芝和黄巢的起义爆发,成为唐朝灭亡的催化剂。王仙芝起义一度占据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唐朝四处派兵围剿,最终选择调任高骈来平定此乱。
然而,黄巢的起义更为猛烈。黄巢集结起大批义军,从长江南岸一路推进,在江南各地大肆掠夺。面对黄巢日益强大的威胁,朝廷再次任命高骈出征。高骈凭借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不仅成功击退黄巢的多次进攻,还在多次战斗中摧毁了黄巢的军力,迫使他不断后撤。
在唐朝的最后阶段,高骈最终陷入了内外困境。朝廷在高骈与黄巢对抗中付出了大量资源,但朝廷的腐败与高骈的战功并未带来最终的拯救。此时,高骈过于依赖身边的神棍吕用之,对局势缺乏应有的警觉与应对,导致其逐渐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最终,吕用之在权力斗争中挤走了高骈的旧部,使得高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公元887年,高骈得知秦宗权北上攻击扬州,于是派遣部将前去驻守。但因内部权力斗争与外部威胁的夹击,高骈的家族在这一年彻底崩溃。尽管在战斗中曾多次披上辉煌的战袍,但最终也未能挽救大唐的灭亡。
结语:
高骈的一生,是一个英雄豪杰从璀璨辉煌到无可奈何的悲剧人生。从外部的战争胜利到内部的亲信背叛,他曾在唐朝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最终未能避免历史的洪流,成为晚唐灭亡的见证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