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回答者其实对这段历史了解并不深入,随口一说,竟然把阿古柏与俄国或英国的关系随意捏造。有的说是俄国支持阿古柏,有的说是英国支持他,但实际上,如果俄国真有支持阿古柏的意图,那么为什么在左宗棠西征新疆的过程中,俄国的官方商人会和清军签订粮食采购合同,向清军提供大量粮食?若英国支持阿古柏,那么为什么在左宗棠的西征过程中,距离新疆如此之近的英属印度与阿富汗当局竟没有派遣一兵一卒来支援阿古柏?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阿富汗的战事已经使其疲惫不堪,他们并没有对新疆抱有太大的野心。事实上,英国出现在新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制衡俄国,保护英属印度的安全。另一方面,如果大清帝国愿意对新疆开放,英国自然也愿意进入其中以赚取利益——所以,英国并没有对新疆构成真正的威胁。
那么,俄国又是如何看待阿古柏的呢?有人曾说阿古柏是俄国的“前哨”,但这个说法显然是完全错误的。阿古柏是浩罕国派来的,而浩罕国正是被俄国吞并的。一个自己的国家被吞并的领袖,怎可能会对俄国怀有友好之情呢?这种历史观显然存在巨大的偏差。
那么,背后真正支持阿古柏的人究竟是谁呢?
大家可能听说过“东突厥斯坦”这个名字。没错,阿古柏的真正支持者就是当时自视为突厥世界领导者的土耳其。阿古柏曾派遣自己的侄子赛义德到伊斯坦布尔,面见土耳其苏丹,结果得到了土耳其的支持,获得了“埃米尔”的封号——即东突厥总督,并且还收到了宝剑、武器、勋章以及军事顾问。
土耳其如此支持阿古柏,阿古柏自然也心怀感激,不仅在自己发行的货币上刻上土耳其苏丹的名字,还在自己控制的地区悬挂起土耳其国旗——这可不是个小举动,它象征着阿古柏对土耳其的深厚依赖。
1875年,阿古柏再次派侄子出使土耳其,土耳其苏丹仍然给予热烈欢迎,提供更多的武器、弹药,并承诺东突厥总督的职位将由阿古柏的长子继承——这意味着阿古柏已经获得了长期统治的保障。
在这个时期,大清并未采取任何有效反击行动,似乎放弃了对新疆的主权。与此同时,俄国则蠢蠢欲动,吞并了浩罕国后,显然意图向伊犁地区推进。而英国,深知三国争夺新疆将带来极大的不安定性,最终决定支持新兴政权——也就是阿古柏。于是,土耳其提供的武器和弹药通过孟买转运到新疆,英国人则成为了阿古柏的间接支持者。
简单来说,英国对阿古柏的援助,实质上是为了制衡俄国的扩张。在这一时期,俄国的行为也表明,他们并不完全相信左宗棠能够击败阿古柏,认为最理想的局面是左宗棠和阿古柏势均力敌,俄国可以牢牢占据伊犁,而阿古柏控制的新疆则成为俄英清三国的缓冲区。这种局面,在当时并不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然而,俄国显然低估了左宗棠的能力。在没有人看好他的情况下,左宗棠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一举打败了阿古柏政权,令俄国陷入了极大的尴尬:他们“代为保管”的伊犁,是否应该归还给清朝?
在左宗棠西征新疆时,局势非常复杂。那时新疆被三股力量控制:阿古柏占据了天山南北,俄国则控制着伊犁,而英国则在背后施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左宗棠以63岁高龄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收复新疆的重任。
新疆的局势岌岌可危,若不及时收复,便可能成为外蒙古那样失去的土地,永远无法再回到祖国的怀抱。新疆面积超过160万平方公里,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纷纷对中国展开侵略,清朝开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最初,列强的目光集中在沿海,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完全看清了清朝的弱点,意识到中国的内忧外患。此时,英帝国在印度已经完全殖民化,如果英国再将新疆占领,将进一步巩固其在中亚的霸权地位。
在此背景下,1865年,阿古柏在英国的支持下,从浩罕国带领军队入侵新疆南部,并建立了伪政权,侵占了大部分新疆。然而,晚清政府在此时正忙于内部的太平天国运动,根本没有精力应对新疆的局势。同时,沙俄则趁机占据了伊犁。即使如此,沙俄并没有直接吞并新疆,原因在于他们的战略重点不在新疆,而是在争夺出海口。
直到1875年,清朝朝廷终于决定派兵收复新疆。左宗棠力排众议,成为唯一支持出兵的声音。他坚信,若不早日收复新疆,恐怕最终会失去这片重要的土地。
当时,关于是否出兵收复新疆的问题,朝廷内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李鸿章主张应以海防为先,发展北洋舰队,专注防范列强的海上威胁。然而,慈禧太后最终站出来支持左宗棠的塞防战略,决定出兵收复新疆。这一决策标志着新疆问题的解决迈出了关键一步。
左宗棠不顾年事已高,立即着手准备收复新疆的战略。他提出“缓进速决”的战略方针,前期加强准备,真正出兵时要一举歼敌。清朝朝廷在万难之中为左宗棠提供了500万两军饷,然而他自筹了500万两,购买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如德国毛瑟步枪和美国雷明顿步枪,迅速组建了一支精锐之师。
1876年5月,经过精心的准备,左宗棠的大军开始了对阿古柏的总攻。尽管阿古柏的军队人数不小、装备还算不错,且背后有英国的支持,但战争一开始就呈现出单方面的局面,阿古柏的军队瞬间溃败。
最终,1878年1月,左宗棠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彻底打败了阿古柏的势力,几乎收复了整个新疆。
此时,沙俄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左宗棠善于利用战略平衡,他观察到沙俄与英国在新疆问题上的矛盾,便采取了分化政策,一方面猛烈攻击阿古柏,另一方面则拉拢沙俄,稳住伊犁地区。沙俄也意识到,在新疆问题上,若左宗棠收复了整个新疆,自己可能仍能保住伊犁。因此,沙俄并没有大肆干涉,反而采取了旁观态度,并提供了一些援助。
然而,当阿古柏势力被消灭后,沙俄却展现出其贪婪的本性,拒绝归还伊犁,并企图联合阿古柏残余势力发动反攻。新疆的守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刘锦棠发挥了关键作用,最终有效地抵挡住了沙俄的进攻。
在此过程中,沙俄为何最终同意归还伊犁呢?其背后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左宗棠的军事威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通过显示强硬姿态迫使沙俄做出让步。其次,外交斡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李鸿章与英国的协助,让沙俄认识到与中国进一步对抗并无好处。最后,沙俄当时正面临与土耳其的战争,已经无力再与中国争夺新疆。
因此,沙俄最终同意通过银赎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