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受到小说和故事的影响,总觉得战争的胜负是由武将的单挑能力、兵力的数量、骑兵和步兵的优势、以及装备的精良程度这些表面因素所决定的。其实,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远比这些复杂,若排除一些偶发因素来说,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综合实力。这种综合实力不仅仅包括战斗力和战意,还涵盖了后勤供给、装备水平等诸多方面。
当然,想要解释一场战争胜负的多重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就像你平时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但在某一次考试中,你也未必能轻松击败排名在你后面的那位同学。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典型的战例,来深入分析和解读其中的原因。
这次我们选取的战例是曹操在创业过程中经历的最艰难、最危险的一次战争,形势比官渡之战还要凶险——曹操收复兖州之战。从兵家角度来看,这场战斗对曹操极为不利,当时形势对他不利,曹操完全是逆势而行。更糟糕的是,曹操在兖州的势力仅剩下三个县,稍有不慎,可能会被敌军吞噬,陷入困境。
我们不再多说废话,直接进入详细的战斗过程。
当曹操得知兖州在陈宫、张邈、吕布等人的策划下全面叛变时,便立刻从徐州调兵回援。这场危机对曹操来说极为关键,因为他的家属、将领的家属、重要文官以及宝贵的固定资产都在兖州。如果不及时挽回局势,曹操和他的几十万青州兵就可能变成流民军,军心动摇,随时可能发生变故。
曹操回到兖州后,第一时间对三军发布了“必胜论”,声称吕布根本不懂打仗,他没有切断退路而是蹲守在濮阳,这证明他不会有什么大作为。曹操此举主要是为了给士兵们鼓劲,传递必胜的信念。毕竟,作为一名将领,战前动员鼓舞士气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吕布真的是那么容易对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首先,吕布得到了兖州士族的支持,而兖州又是他的主场;其次,吕布的部队以骑兵为主,骑兵的作战优势在这片开阔的平原上更加明显;再者,吕布选择以逸待劳,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布防,并不会轻易被曹操击败。
但是,曹操并不是没有优势。他的得力助手荀彧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保住了鄄城、范县和东阿三个县,这为曹操的军队提供了战术上的支持。首先,这三个县保障了曹操的后勤,不至于让吕布通过围困家属来瓦解曹操的军心;其次,曹操可以利用这三个县来进行战术配合,保持灵活机动;最重要的是,这三个县为曹操提供了稳定的后勤保障,否则他的军队早就因为缺乏粮草而溃败了。
鄄城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它可以随时切断泗水和武水的水路运输线。这样,曹操就可以不断骚扰吕布的粮道,阻止吕布通过水路低成本调动兵力来围攻他。
接下来,曹操没有犹豫,立刻发起了进攻。然而,曾在过去几次战斗中表现出色的青州兵,面对吕布的骑兵,表现得相当不堪。史书记载,吕布出兵迎战,青州兵直接溃败,甚至连曹操自己也在混乱中摔下马背,左手掌被火烧伤,幸得司马楼异舍命相救,才得以逃脱。
那么,为什么青州兵会如此轻易地溃败呢?我们可以从士兵的心理和历史背景来分析。青州兵虽然经过多年战斗训练,但他们的根基依然是农民军,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场面时,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导致溃败。尤其是在他们投降曹操之前,还曾在冀州遭遇过公孙瓒的幽州铁骑的沉重打击,这种心理创伤导致他们在面对强大的骑兵时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
曹操此时的处境十分危急,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而是迅速整顿部队,准备重新出击。此时的曹操表现出了他的坚定意志,不惧困难,反而以一种冷静的态度重新部署战术。
曹操不打算和吕布正面硬碰硬,而是选择了偷袭吕布在濮阳城西五十里的部队,采用夜袭的方式。然而,吕布的骑兵机动性极强,仅五十里的距离,吕布就能迅速赶来支援。当曹军接近胜利时,吕布亲率部队赶到,给曹操来了个反包围。
这对于许多指挥官来说,可能会是一场毁灭性的失败。可是曹操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带领部队再次与吕布激战,从早到下午,一直进行反抗。虽然士兵们疲惫不堪,但曹操凭借其卓越的指挥能力和坚强的毅力,最终带领部队打破了困局。
在这场持久战中,曹操不仅展现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还利用了自己手下的精锐力量。就在曹军快要力竭之际,曹操决定发动一场决死战,由典韦带领敢死队,用“同归于尽”的策略冲破敌军防线。典韦身披两副铠甲,持戟和飞刀与敌军激烈搏斗,最终为曹操打开了突破口,成功摆脱了困境。
这一战,不仅证明了曹操的勇气和决心,还突显了他身边英雄人物的不可或缺,特别是典韦在关键时刻的英勇表现,成为这场战争中的关键转折点。
战斗继续,曹操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逐渐逼近吕布的弱点。在一次出其不意的策略下,曹操巧妙地逃脱了吕布的围困,并成功打开了濮阳的局面。
但随着兖州发生旱灾,局势终于发生了转变。连日的旱灾导致粮食短缺,百姓饥荒,战争几乎停滞。曹操利用这一时机回到鄄城,吕布则被迫撤退。
通过一系列的战斗,曹操最终完成了对兖州的全面收复。然而,这场战争也深刻揭示了战争胜负并非单纯依赖单一的因素,而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的综合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