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31日晚上,毛主席接见了两位特殊的客人,这次会见非同寻常。
他们的特殊之处在于身份的独特性:一位是戴维·艾森豪威尔——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孙子,另一位是朱莉·尼克松——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
更为令人注目的是,他们俩还是夫妻,身为美国总统的后代,他们的到来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当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已极为虚弱,很少亲自接见客人,但这一次他特意提出要见这两位年轻人,地点选择了他自己的书房。
戴维与朱莉都出身名门,见过不少大人物,但毛主席给他们带来的感觉却截然不同。戴维后来回忆说:“毛主席的生活条件,比起美国的中下阶层也差不多,他完全有能力过上帝王般的生活,但他选择与人民一起生活,艰苦奋斗。”
朱莉则在评价毛主席时提到:“毛主席从不做作,他不像勃列日涅夫那样傲慢地低声说话,也不像帕帕佐普洛斯那样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让客人低头坐在小凳上。他的一生远超常人。无论历史如何定论,毛主席的生平将永远是人类意志与力量的象征。”
在谈话接近尾声时,戴维向毛主席转达了一个邀请:“我的岳父希望能在美国见到您。您曾对埃德加·斯诺说过,您非常渴望到美国旅行,尤其是加利福尼亚。”
毛主席笑了笑,回答说:“加利福尼亚离中国很近,但他们不让我坐飞机,去不了了。”
戴维说道:“如果我没记错,您一生只去过两次外国,都是去的苏联。美国比苏联更有趣,您真应该去一趟。”
毛主席指着自己微弱的身体,带着一丝遗憾说道:“这次应该没有机会了。”
事实上,毛主席对美国充满兴趣。早在抗战时期,他便多次表示希望能够访问美国,亲自感受这个国家的面貌。
当时,美国是中国的盟友,共同抗击法西斯,为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但由于国民政府腐败,美国人对他们深感不满,于是罗斯福总统派遣了一支美军观察组前往延安,了解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情况。
毛主席对此次访问高度重视,特意以延安最好的条件接待了美军观察组,并表示希望自己和周恩来能够赴美与罗斯福总统直接会谈。
包瑞德,作为美军观察组的负责人,对此表示欢迎,但回到重庆后,却受到了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严厉批评。赫尔利认为,美国政府与国民党政府结盟,不应答应毛主席的请求。
尽管如此,毛主席通过其他途径两次提出访美的愿望,但都被赫尔利一一否决,成了一个难以忘怀的遗憾。
试想,如果毛主席真的能够访问美国,再加上周恩来那无与伦比的口才,两位巨星的合作必定会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甚至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两国成为敌对关系,毛主席对美国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度。比如,在1956年10月6日,毛主席在参加日本商品展览会时对日本记者表示:“中国希望与日本建立正常关系,也希望与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建立友好关系。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只是政府关系不好。我们这一代和美国政府的关系不好,但我离开后,下一代或许会有所改变。实在不行,那就孙子一代,总会好起来的。”
1960年6月,毛主席接见了老朋友斯诺,并谈到了游泳的话题。他对斯诺说:“我希望在不老之前,能够到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游泳一番。但这恐怕是我的一厢情愿。你知道,或许你不会反对,但华盛顿肯定不会同意。”
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打破了中美长达数十年的僵局,并向毛主席发出了邀请,邀请他访问美国。
然而,那个时候毛主席已经79岁,身体状况无法承受长途旅行的压力。
在戴维和朱莉再次访问中国时,他们也再次代表尼克松向毛主席发出邀请:“美国比苏联有趣多了,您真应该去。”
但是,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再踏上远行的路程,几个月后,他便与世长辞,成为了中美两国人民心中的一大遗憾。
毛主席未能实现的美国之行,始终是历史上一个未解的心愿,也让两国之间的距离永远悬而未决。
(参考资料:《毛泽东与国际友人》《治国录》《历史的遗憾:毛泽东的未竟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