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颇为特殊的皇帝,他曾两度登基为帝,他的父亲、弟弟与儿子皆曾身披皇袍,但他却始终不承认自己弟弟的皇帝身份,他便是大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中的主角朱祁镇。
从年幼时起,朱祁镇便被师傅们称赞聪慧异常,但除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之外,他还做过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那就是震动朝野的夺门之变。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的皇帝朱祁镇轻信了权倾一时的太监王振的谗言,决定北伐蒙古。结果惨遭瓦剌军团俘虏,皇帝本人被迫成为了“留洋”在蒙古的囚徒。
蒙古人企图利用被俘的皇帝朱祁镇作为敲开大明国门的钥匙,然而大明忠臣于谦力挽狂澜,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从而挫败了蒙古人的野心。蒙古人不甘心失败,带着朱祁镇亲自到北京城外呼喊打开城门,这也是朱祁镇此生第一次公开“叫门”。
但于谦对此坚决反对,率领大明军队将蒙古人击退,最终成功将朱祁镇救回。然而回到国内,朱祁镇面临极为尴尬的局面:他的弟弟朱祁钰已稳坐皇位,且凭借守卫北京的功绩声名远扬,超越了朱祁镇。无奈之下,朱祁镇只得退位,成为了太上皇。
弟弟朱祁钰却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便将朱祁镇软禁在环境恶劣的南宫,那里冬冷夏热,简陋异常,表面上说是赐宅,实则是监禁。南宫内几乎一无所有,朱祁镇只能每餐饭后坐在庭院中的大树下乘凉。但朱祁钰又不愿让他安享这份清闲,竟下令将那棵树锯掉,剥夺了他仅有的休憩之地。
后来,朱祁镇得知弟弟朱祁钰死后意图将皇位传给其他藩王,而非自己的儿子,所有希望破灭之际,便在石亨和徐有贞等人的鼓动下,策划了夺门之变。事实上,发动夺门之变并非明智之举,其成功多半依靠运气。
南宫与朱祁钰的寝宫之间隔着一道宫门,如果带兵强行闯入,皇帝定会有所警觉。在北京城内反对皇帝几乎是自寻死路。只要在宫门口拖延片刻,政变就可能失败。令人惊奇的是,朱祁镇凭借太上皇身份的威望,再次“叫开了门”,并与徐有贞等人迅速掌控皇宫。由于当时朱祁钰病重,命令无法有效传达,政变得以成功。
朱祁镇复位后,第一时间否认弟弟朱祁钰的一切,剥夺其入皇陵的资格,不承认其皇帝地位,同时对弟弟心腹、忠臣于谦展开打击。人们常说夺门之变是多余的,那么它为何被视为多余呢?
原因在于,不论是否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钰死后,朱祁镇都必定能够结束在南宫的幽禁生活,甚至很可能自然回归皇位。实际上,早在登基之前,朱祁钰便曾允诺,死后将皇位传还给哥哥的儿子,也就是朱见深。
然而皇位权力犹如毒药,使人沉迷,朱祁钰起初有所私心,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可惜朱见济夭折,朱祁钰不愿将皇位还给哥哥一脉,迟迟未立太子,心存再生儿子的幻想。随着朱祁钰身体日渐虚弱,大臣们纷纷劝他尽快立太子,于谦等忠臣极力主张立朱见深为太子。作为大明朝廷的栋梁,于谦因功勋卓著备受尊敬,朱祁钰也开始放下成见,准备归还皇位给哥哥家。
然而,于谦的政敌徐有贞却心生不满。徐有贞在蒙古入侵北京时曾主张逃跑,因而与于谦产生矛盾,且一度被讥讽为懦夫。如今于谦权势大增,如果朱祁镇一家复位,于谦将再次功成名就。徐有贞对此颇感威胁。
徐有贞于是密谋骗取朱祁镇的信任,谎称于谦怂恿皇帝随意指定藩王继位。朱祁镇本来心想弟弟没儿子,皇位必将落到自己儿子朱见深手中,自己终能摆脱贫苦。但被徐有贞的谎言激怒后,朱祁镇决心发动政变。
其实朱祁镇若多加思考,会明白徐有贞的话极其荒谬。好端端的亲侄子又得满朝文武支持,朱祁钰没有理由越过他去传位他人,这不仅违背情理,更是低级谎言,但朱祁镇却信了。
只要朱祁镇安守南宫,儿子迟早会登基,他也能当上真正的太上皇,而非被软禁的囚徒。夺门之变成功虽可让他再度当皇帝,但对儿子的未来并无实质帮助;失败则意味着彻底沉沦,甚至会连累儿子,皇位或将真的落入藩王之手。
综上所述,夺门之变对于朱祁镇来说,是一场毫无必要的政变,实际上是拿自己和儿子的未来去赌徐有贞等人的政治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