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题金山画像》
心如已枯的枯木,身似无根的浮舟。
问你一生的功业如何?答曰:黄州、惠州、儋州三地。
这首诗是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深刻总结,诗中提到的黄州、惠州和儋州,都是他被贬谪过的地方。黄州是他首次遭贬之地,在那里他担任过黄州团练副使一职。
作为北宋时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尽管官场多有沉浮,屡遭贬谪,漂泊异乡,但他的文学才华却始终熠熠生辉。苏轼大部分的文学作品,正是在贬谪期间创作,体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与自省。
从黄州到儋州,贬谪的地点越来越遥远,官职虽由州团练副使升至州别驾,但苏轼的内心却愈发淡定释然。他许多作品流露出对生活的豁达与乐观,苦中作乐的精神贯穿其中。
尤其是在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期间,这是他第一次被贬,任职期间他每日游览山水,陶冶心境,逐渐形成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新认识,完成了思想上的蜕变。黄州对苏轼而言,不仅是贬谪之地,更是他精神重塑的关键之处。那么,黄州的团练副使究竟是什么级别的官职?为何苏轼似乎每天无事可做?
团练副使起源于唐朝,是安史之乱后,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所设立的官职之一。朝廷依据地方重要性设有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观察处置使、防御使、团练守捉使等职,而团练副使则是团练守捉使的副职。虽然权力和级别低于团练使,但仍是朝廷授予的实权官职。
到了唐末五代,地方割据势力增强,团练副使一职被地方势力自行任命,逐渐滥用,导致职权大幅缩水,成为形式上的称号。
宋朝建立后,为防范地方藩镇,朝廷直接掌控地方军政,对收回兵权的藩镇采取优待,节度使等官职成为高级军事职称,融入武官体系。
北宋时期,团练使已是较高级武将职位,宋英宗当年未继位时,也只是团练使的官阶。都虞候的官阶一般只有防御使、团练使,可见团练使的重要性。
但副职如团练副使,朝廷会自行任命,不允许地方随意变动。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职位逐渐被列入“十等散官”序列(始于元丰改制),成为贬官们领俸禄的无实权荣誉官职。
这些官职按品阶从高到低依次为节度副使、节度行军司马、节度、防御副使、团练副使、州别驾、州长史、州司马、州司士参军、州文学参军和州助教。
虽然名称与高级武官相似,但品级和待遇天壤之别,毕竟是贬官职称,地方无实权,类似于现代名誉职务。俸禄微薄,苏轼不得不开辟山坡菜园自给自足,也因此号称“东坡居士”。
因此,苏轼在黄州任团练副使期间,整日游山玩水也属正常,因为他确实无实事可办。
不同类型的贬官待遇截然不同,通常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仍保体面,有机会复官。宋朝为此制定了多种贬官政策,维护士大夫的尊严。
具体来说:
1. 责授散官,授予名义高但待遇差的无实权头衔,非特许不得掌事;
2. 勒停,直接免官,失去体面;
3. 除名,彻底断绝仕途,剥夺官籍。
此外,贬谪还有不同程度的人身限制,如居住限制、编管、羁管等,惩罚力度由轻至重,直至杖刑、流放、死刑。
苏轼四次贬谪各有不同,体现朝廷对他的态度差异,官职变迁清晰反映其仕途起伏。
黄州团练副使,属本州安置。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仍留在本州。此前他官至六品知州,是中高级官员,此次降至八品团练副使,尚有一定行动自由。
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调至汝州任团练副使,仍属本州软禁,只是地点离开封更近些。
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后,开始打击旧党,苏轼逐渐恢复官职,但很快又被贬至惠州。节度副使虽属八品,却是散官中最高级,专为高官安置。
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激烈,苏轼被贬至极偏远的海南瘴疠之地,官阶降至从九品的州别驾。这是典型的流放,命途多舛,但苏轼心态坦然,最终迎来大赦得以北归。
苏轼漂泊一生,风雨飘零,但其乐观豁达的精神在《定风波》一词中展露无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