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国志·吴书》中唯一被单独立传的重臣,陆逊的一生极具戏剧性——先是击败了刘备,随后又挫败了曹休,既能出将又能入相,然而最终却被孙权逼迫致死,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隐情?
孙权在军事才能上并不出众,辜负了孙家军事实力的传统。后世有人戏称他为“孙十万”,意指他的军队不够强大。但在政治领域,孙权的能力远远超越了他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展现了非凡的统治智慧。
尽管如此,孙权在政治上也曾犯下重大失误,尤其是在晚年放任两个儿子为争夺皇位展开内斗,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公元242年,孙权的长子孙登去世,次子孙绍早逝,孙和因此被立为太子。然而,孙权的第四子孙霸心怀不甘,聚集了一批支持者,开始与太子孙和展开激烈的储君争夺战,宫廷内斗愈演愈烈,气氛紧张而复杂。
从根本上说,这场争斗的起因还得怪孙权自己。虽然他册立了孙和为太子,却在对待孙和和孙霸两人时没有明显区别,未能区分彼此的尊卑,反而让两人在同一宫室中饮食起居,毫无上下尊卑之别。这无疑助长了孙霸争夺储君之位的野心。
孙权的女婿全琮,亦即著名的孙鲁班的丈夫,其子全寄也成为了鲁王孙霸的亲信,早早陷入这场储君之争的旋涡。全琮因此忧心忡忡,曾写信给镇守武昌的陆逊,寻求帮助。此时的陆逊,已是东吴朝堂的顶梁柱,既出将又入相,他十分反感外臣介入皇位争夺,担心会导致派系斗争,于是回信劝告全琮,要他像金日磾那样果断除掉儿子以免家门受辱。陆逊的建议十分犀利,非一般人所能言。但显然,全琮既不愿意下此狠手,也对陆逊心存怨恨,反而埋怨他多管闲事。
由于孙权纵容孙霸与太子孙和争权夺位,孙和开始对父亲心生怨恨,甚至派人暗中潜伏在孙权的床底下偷听,以探听他的真实意图。一次,卧底确实听到了孙权与杨竺密谈欲改立孙霸为太子的消息。孙和得知此事,内心充满彷徨和焦虑。作为无实权的太子,他当然无力直接动用兵力反抗,只能寄希望于朝中唯一能左右孙权的权臣——丞相陆逊。
巧的是,陆逊的族侄陆胤支持孙和一派,孙和便请陆胤前往武昌,请陆逊出面为自己辩护。与此同时,太子太傅吾粲多次与陆逊通信,希望他能为太子撑腰。陆逊不负众望,多次上书陈述嫡庶之分,恳请孙权正视此事。见孙权迟迟未表态,陆逊更请求亲自入京面见,亲自陈述利害关系。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及太子有不安之仪,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
然而,陆逊并未意识到,这封信反而激怒了孙权!孙权私下与杨竺的谈话本应极为隐秘,竟然被陆逊得知,这让孙权怀疑陆逊在自己身边安插了间谍,心生忌惮。于是,他立即逮捕了杨竺、陆胤和吾粲,严加审讯,试图查明消息泄露源头。虽然陆逊身份尊崇,未遭直接惩罚,但孙权遣使写信严厉责备他窥探宫中机密。
更糟糕的是,狱中的杨竺因身为孙霸党羽,招供出陆逊二十余条罪状;陆胤和吾粲为了保护太子,则刻意隐瞒了相关消息。最终,陆逊只能背负“窥探宫中机密”的罪名,冤屈难伸。没过多久,愤懑交加的陆逊竟然气得吐血身亡。
稍加分析便能看出,陆逊之死绝非偶然,而是孙权有意为之。孙权并非不信任陆逊,而是在调查储君之争时,他作为最高统治者,怎可能查不出真相?陆逊身为一国丞相,地位尊崇,本无必要卷入这场宫廷纷争,他的初衷纯粹是为东吴长远利益,亲自写信规劝孙权。况且,陆逊如此聪明,若真想窥探宫机,岂会如此明目张胆?
归根结底,孙权此举不过是借机打压,甚至逼迫陆逊致死。原因简单而残酷——孙权害怕陆逊。陆逊当年在赤壁之战挽救东吴于危难之间,又在夷陵大败曹休,震惊魏国,功绩赫赫。孙权一度将对蜀国的外交大权全交给陆逊,还赐印玺让他代表东吴与诸葛亮通信。时过境迁,孙权的态度却彻底改变,这其中充满了无奈。
孙权比陆逊年长一岁,244年陆逊任丞相时,孙权已63岁,按当时寿命算,已属高龄,随时可能驾崩。此刻,他必须考虑身后事。若他驾崩,儿子能否稳坐皇位?最大的威胁不是外敌,而是权倾朝野的丞相陆逊。
首先,陆逊功劳卓著,地位极高。《三国志》单独立传足见其重要。夷陵之战二十多年前,陆逊功绩已累累。孙权称帝时,为陆逊特设“上大将军”一职,位高于三公。顾雍去世后,陆逊被任命为丞相,同时保留荆州牧、右都护、武昌留守等职,权势极盛。
其次,陆逊家族势力强大。陆逊出身吴郡陆氏,江东四大家族之一。其少年丧父,跟随祖父陆康学习。孙策攻庐江时,陆康坚守两年后病逝,陆氏族人死伤惨重,孙策与陆家结下深仇。孙权继位后,为笼络世族,招陆逊入府,渐渐破冰,两家联姻,孙策之女嫁给陆逊,化干戈为玉帛,陆逊成为孙权眼中的红人,成就佳话。
这一切反映了东吴特殊的政治环境。不同于曹魏和蜀汉,东吴建国很大程度依赖江东世族支持,门阀政治初具雏形。到东吴后期,重要官职大多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陆逊不仅自身地位高,家族势力庞大,且与孙家曾有深仇,孙权面对如此局面,怎能心安理得?
即使退一步,陆逊本人无野心,其家族势力若继续膨胀,孙权死后由陆逊辅政幼主,陆家未来必然更加强大。孙权不敢赌,也赌不起,他只能牺牲陆逊,最终才有了那封质问陆逊的信。
这场权力的博弈,充满了无奈与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