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三国里挺有意思的一档子事儿。你说这曹操吧,手下能人不少,可对待人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就说许攸,那可是帮曹操立了大功的人。想当年官渡之战,曹操跟袁绍打得难解难分,正愁没辙呢,许攸从袁绍那儿跑过来了。他给曹操出了个主意,奇袭乌巢,一下子就扭转了战局。按说这功劳够大了吧,可后来呢?许攸就因为老是跟曹操开玩笑,张口闭口就是 “阿瞒啊,没有我,你能有今天?” 你想啊,曹操那脾气,表面上可能笑笑,心里头能舒服吗?有一回,许攸在城门口又跟人念叨这事儿,说这城没他曹操进不来。这话传到曹操耳朵里,得,直接让人把许攸给斩了。你说这许攸,立了那么大的功,就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落得这么个下场,多可惜。
再说说杨修,这哥们儿也是个有才华的人,可就是太爱耍小聪明。曹操在门上写个 “活” 字,他就猜到曹操是嫌门大了;曹操说 “鸡肋”,他就知道曹操要退兵了。关键是他不光自己知道,还到处跟人说,把曹操的心思摸得透透的,还往外抖搂。你想啊,哪个当领导的喜欢手下人这么跟自己 “猜心思”,还到处宣扬呢?曹操本来就多疑,杨修这行为,不就是在挑战他的权威嘛。后来杨修又掺和到曹植和曹丕的储位之争里,曹操一看,这可不行,留着他早晚是个祸害,干脆也把他给杀了。其实杨修要是能收敛点,别那么锋芒毕露,或许结局能不一样。
可你再看陈琳,这就更有意思了。陈琳原来是袁绍的手下,写了一篇檄文,把曹操祖宗十八代都骂遍了。那骂得叫一个狠,据说曹操当时正头疼呢,看完这檄文,气得头疼都好了。按说这仇够深了吧,可后来袁绍败了,陈琳归降曹操,曹操居然没杀他,还让他在自己手下做事。你说这事儿怪不怪?
其实啊,细琢磨琢磨,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许攸和杨修,他们犯的错,都是直接触碰了曹操的底线。许攸太放肆,没大没小,根本不把曹操的威严当回事儿;杨修呢,太懂曹操,还不懂藏拙,甚至干涉到了曹操的家事,这在哪个朝代,都是君主忌讳的。
而陈琳呢,他骂曹操,那是各为其主。当时他跟着袁绍,替袁绍办事,写檄文骂曹操,也是分内之事。而且陈琳那文章写得是真有水平,曹操虽然生气,但也佩服他的才华。再者说,曹操要是杀了陈琳,显得自己多没度量啊,还怎么招揽天下的人才呢?留着陈琳,反而能显示自己的宽容大度,让更多有本事的人愿意来投奔。
所以你看,这事儿说怪也不怪。曹操这个人,爱才是真的,但他更看重的是手下人能不能守住本分,能不能给他面子。许攸和杨修,就是没把握好这个度,最后才落得那样的下场。而陈琳呢,虽然骂得狠,但他的行为有合理的缘由,加上曹操有自己的考量,所以才能平安无事。
这三国里的人和事啊,细细品起来,总能咂摸出不少道理。不知道你看完这些,是不是也觉得挺有意思的?
对了,要是觉得这事儿聊得还行,不妨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说不定能沾点好运发发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