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段明朝的旧事,说起来还挺让人唏嘘的。
朱元璋这人,你说他厉害吧,那是真厉害,从一个放牛郎硬生生拼到开国皇帝,手里的江山是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可他晚年那点事儿,也确实让人看不懂 —— 对当年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下手那叫一个狠。
你想啊,当年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哪个不是能征善战的主儿?可天下坐稳了,朱元璋夜里就睡不着了。总觉得这些人功劳太大,手里有兵,万一哪天看自己的子孙不顺眼,动起心思来可怎么办?
于是乎,胡惟庸案、蓝玉案,一案接着一案。朝堂上今天少个尚书,明天缺个将军,弄得人心惶惶。据说那会儿大臣们上朝前,都得跟家里人交代好后事,就怕一脚踏进皇宫,再也回不来了。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底下噤若寒蝉的群臣,脸上没什么表情,可那双眼睛里的光,冷得像腊月的冰。
但你猜怎么着?这么多功臣都没逃过,偏偏漏了一个。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儿子,燕王朱棣。
要说这朱棣,当年也不是吃素的。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他虽然年纪小,没跟着冲杀,但耳濡目染,那股子狠劲儿跟他爹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后来被封到北平,手里握着兵权,天天跟北边的蒙古人打交道,练得一身好武艺,手下也聚集了不少能征善战的将领。
朱元璋为啥没动他?有人说,毕竟是亲儿子,虎毒不食子嘛。也有人说,朱元璋觉得这儿子镇守北疆,用处大得很,留着能保朱家江山安稳。或许还有一层心思,他想着自己百年之后,孙子朱允炆继位,有这么个叔叔在外头撑着,也能少些麻烦。
可朱元璋千算万算,没算到人心这东西,哪是血缘能捆住的。
他刚闭眼没几年,朱允炆就坐不住了。年轻的皇帝看着几个手握兵权的叔叔,心里直发怵,听了身边大臣的话,开始削藩。今天削这个王,明天夺那个爵,动作快得很。
消息传到北平,朱棣心里头那叫一个不是滋味。你想啊,他在北平熬了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地守着边疆,没功劳也有苦劳吧?现在侄子刚上台,就拿着刀冲自己来了。他坐在王府的书房里,手里攥着那份削藩的诏书,指节都捏白了,眉头拧成个疙瘩。
身边的谋士劝他:“王爷,再不动手,就真没活路了。”
朱棣沉默了好几天,一会儿想起爹当年打天下的不容易,一会儿又琢磨着自己这些年的委屈。最后,他把桌子一拍,说了句:“清君侧,靖国难!”
就这么着,靖难之役打起来了。朱棣这人,是真能打,力气也大得惊人,据说战场上一刀下去,能把对方的盾牌劈成两半。他带着燕军一路南下,跟朝廷的军队打了四年。有时候打到弹尽粮绝,他就跟士兵们一起啃干粮;有时候中了埋伏,他抡起大刀自己带头冲。士兵们看王爷这么拼命,也都跟着往前冲。
南京城破那天,朱棣站在宫门口,看着朱允炆的龙椅,心里头不知道是啥滋味。他没见过爹晚年杀功臣的狠辣,但他知道,自己这一步踏出去,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后来,朱棣成了明成祖,迁都北京,修了故宫,派郑和下西洋,把明朝治理得也算有声有色。可民间总有人念叨,说这江山啊,终究是换了主儿。
你说这事儿怪谁呢?朱元璋当年要是对功臣宽容点,或许就不用靠杀来稳固江山;朱允炆要是削藩的手段缓点, maybe 叔叔也不会反。可历史哪有那么多如果啊。
这故事听着是不是挺有意思?历史这东西,就像个多面镜,你从不同角度看,总能看出点不一样的味道。要是觉得还行,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说不定下次还能聊点更过瘾的历史故事,祝您日子顺顺当当,多发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