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趙英雄
在丽江市华坪县的心脏地带,赵氏家族以其庞大的族群而闻名。他们扎根于县城中心镇及其周边的楠木等村庄,世代相传。据赵氏长辈所述,每逢家族中的喜庆或哀悼大事,如婚礼、葬礼、祭祖等重大仪式,他们都会在生辰八字的纸页或祭祖的条幅上自豪地书写“天水人氏”四字。此外,清末民初流传下来的华坪赵氏先祖照片中,他们的服饰和装扮仍保留着甘肃西南部、四川西北部羌族的特色。这些线索让华坪的赵姓人家坚信自己的祖先是从甘肃天水迁徙而来。然而,关于迁移的具体时间以及在此地繁衍了多少代的问题,已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无从考证。历史的变迁使得族谱等文字资料早已消失不见,留下的只有对祖先的记忆和对传统的坚守。
探索云南华坪赵氏家族与甘肃天水之间神秘联系的旅程,充满了好奇与未知。2010年,我踏上了前往天水的寻根之旅,渴望揭开这段跨越数千里的血脉之谜。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我将深入挖掘赵氏家族的历史渊源,探寻两个地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仅是一次寻根之旅,更是一次文化和历史的探索之旅。
踏足天水,我的目光被市区地图上那些与“赵”字紧密相连的地名所吸引——“赵家湾”、“赵家崖”、“赵家村”,它们如同珍珠般点缀在这座城市的脉络之中。漫步至伏羲庙广场,我更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赵姓家族的字画店铺星罗棋布,而那些色彩斑斓的“天水赵氏泥人”摊点更是让人目不暇接。这一切无不昭示着,赵姓在这片土地上的影响力和深厚底蕴。
天水还有一个赵氏祠堂,即“赵氏天水堂”,坐落在天水市最主要的大街解放大道的北侧临街一面,离伏羲庙只有100多米的距离。我去的时候,祠堂正在修缮。按天水古民居建筑模式修建的“赵氏天水堂”的门面及一进院落已修好,后面的几进院落正在施工,均为砖木结构。祠堂两边的厢房,是典型的天水民居“一面坡”式样。因当时“赵氏天水堂”全面修缮,未对社会开放。
“赵氏天水堂”门面沿大街展开,估计有30米宽,四进院落的进深约有40米。一个祠堂,能够在城市日益商业化和城市改造不断升级的今天,在最繁华的大街上占有这样宽阔的空间,实属不易。从大门上的匾额内容来看,该祠堂的修缮更多的应属天水赵氏后人的族人行为,这说明天水赵氏后人中还是有些能人的,否则,做不了这样的文章。
“赵氏天水堂”正门两侧,各伫立着两株高大葳蕤、有着几百年树龄的古槐树。4棵槐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浓阴覆地,遮掩了半条街。在此路段,大街从古槐树两边分流而过。天水在改建市区最重要的大街时,仍然保留了这几棵古槐树,的确有环境眼光。
“赵氏天水堂”的后面,是赵家巷、赵家大院。这是一片老民居,正在进行水、网、路的修建和完善,属于城中村改造吧。赵家大院的大门上挂有当地政府“天水文物保护院落”的牌子,里面仍住着六七户人家。
很巧,在“赵氏天水堂”的修缮工地上,遇到一位当地中学退休的历史老师,姓王。老人很健谈,知道很多关于“赵氏天水堂”、赵家巷、赵家大院的旧事。
王老师透露,天水赵氏的血脉渊源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统一天下后,一位原籍江西的赵姓功臣因其赫赫战功被封于天水,肩负镇守之责。他的后代分为武官和文官两支,均属赵氏族人。他们的官衙比邻而居,位于今日“赵氏天水堂”附近。武官衙门的屋顶和墙头装饰着马头雕塑,而文官则以书籍雕塑为饰。随着时间推移,天水赵氏与云南赵氏建立了联系,部分族人甚至从云南迁徙而来。自明朝初年至今,天水赵氏已在此地繁衍生息超过700年。
王老师曾深情回忆,他与赵家巷的一位赵氏老者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不仅将天水赵氏家族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更是他黄埔军校毕业后军政生涯的见证者。历经沧桑,老人的几个儿子如今分散各地。在世时,他不仅是赵氏家族的族长,更是家族的灵魂人物。遗憾的是,老人已在90多岁高龄离世,未能与他当面交流,我对此深感遗憾。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朝洪武年间的一段传奇故事尤为引人入胜。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傅友德、蓝玉、沐英三位将领征服云南后,任命“西平侯”沐英世代守护这片土地。两百余年里,沐氏家族成为明王朝在云南的坚实支柱。沐英在征讨云南之前,曾在甘肃天水一带驻防,并被赐予大量“赐田”,这些田地分布在甘肃平凉和宁夏固原地区。即便沐英后来镇守云南,他仍需派人管理这些田地的地租和赋税,直至明朝隆庆年间才将西北的田产基本处理完毕。 天水与平凉、固原地理位置相邻,这一地理优势为当时分居云南和甘肃天水两地、随沐英征战的赵氏族人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条件。因此,王老师提到的“天水的赵家有的还是从云南过来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坚实的历史依据。
要对华坪赵氏之“天水人氏”家世起源作更详尽的了解和考证,需待一两年后“赵氏天水堂”修缮完备。届时,估计里面会收集陈列赵氏族谱等资料,王老师所说的一些情况可能也会得到佐证。
在紧邻华坪的永胜县,笔者曾在城边灵源古寺里见到一块匾额及一副楹联,落款是“天水赵学唐”,由此也可以推想甘肃天水赵氏与滇西北赵氏的关系。
经过对历史文献和口头传说的深入挖掘,本研究揭示了明朝洪武年间,天水赵氏族人随军南迁至云南的历史轨迹,这一现象与当时明朝推行的“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紧密相连。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赵氏族人选择返回天水。云南地区的赵姓“天水人氏”最初可能分布在经济繁荣的大理、鹤庆、永胜等地。华坪作为当时隶属于永胜的“澜沧卫”的一部分,其赵姓族群的历史渊源同样引人入胜。然而,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历史的真相往往充满变数。华坪的赵姓“天水人氏”也有可能从西北地区出发,穿越成都平原,沿着川滇茶马古道抵达西昌,并最终选择在川滇交界的华坪定居,随后逐渐扩散至云南各地。
探索一个姓氏的迁徙与演变,无疑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追溯。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对历史长河中珍贵足迹的珍视。以甘肃天水对赵家大院的挂牌保护为例,我们所保护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院落,更是对那段历史记忆的守护。这样的举措,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