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毛主席在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时,曾在陕西安塞县的王家湾停留了一个多月。这里,他指挥西北野战军成功取得了羊马河战役和蟠龙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解放军的士气。然而,敌军方面的胡宗南很快察觉到王家湾的异常,猜测毛主席的身影可能就在其中。于是,他派遣刘勘带领五万大军,力图一举捣毁我党的领导核心,给毛主席来个“全歼战”。
此时,毛主席身边仅有几百名人员,大部分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机关工作人员,因此,形势愈发显得危急。面对这样的困境,毛主席与任弼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关于如何撤离的问题。任弼时主张向东撤离,他的理由非常充分:首先,敌军的主力已从西面过来,我们为了避免与其正面交锋,最好朝东走;其次,即使无法彻底摆脱敌军,东面渡过黄河后,可以进入我党的根据地,保障安全。
然而,毛主席并不同意这个方案。他认为,敌军并非傻瓜,刘勘必定会预测到我方会向东撤退,并提前在东面埋下埋伏,这样一来,我军就会被前后夹击,失去退路;而且,即使我们暂时摆脱了敌军,渡过黄河之后,黄河以东的解放军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这对全局不利,可能会影响到华北、中原和华东的战线。
毛主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绝不越过黄河。这不仅因为他清楚只要留在陕北,便能有效牵制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使其无法东进,同时也减轻了其他战线的压力。刘邓大军正在准备千里挺进大别山,若毛主席带领中央机关渡过黄河,胡宗南的部队必然会东进,进一步加大对刘邓军的围追堵截,局势将更加严峻。因此,毛主席选择了坚持不越过黄河,哪怕是自身面临更大的风险。
虽然任弼时的建议完全是为了确保毛主席的安全,毕竟他深知毛主席是我党领导的核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因此保护毛主席的安全是首要任务。而毛主席的决策,则更多是从战略全局出发,考虑到大局,宁可冒险,也不能让其他战线受到过多影响。
在这种局面下,周恩来的智慧和全局观再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时,中央“五大书记”已经有了明确分工,刘少奇、朱德带领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河北西柏坡,而毛主席与周恩来、任弼时则继续在陕北作战。因此,当毛主席和任弼时发生意见分歧时,周恩来的站位显得格外重要。
周恩来究竟会站在哪一边呢?从保护毛主席安全的角度,周恩来自然倾向于支持任弼时的意见——向东撤离,确保毛主席的安全。然而,周恩来也深知,渡过黄河对全局极为不利,因此他最终选择支持毛主席的决定。
然而,单纯向西撤退依旧面临巨大风险,毛主席的安全如何保障呢?周恩来在此时展现了他一贯的灵活与周到,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我们的主要方向是向西走,但为了避免与刘勘的部队碰面,我们可以先向北行进,绕过敌军,再转向西进。”这一方案既保证了全局战略,也能避免与敌军的正面冲突,真可谓是巧妙的解决办法。
听取周恩来建议后,毛主席和任弼时都表示赞同。这一决策迅速解决了双方的分歧,撤退计划得以顺利制定。然而,即便是绕道北行,危险依然如影随形。几次,我们的队伍几乎与敌军擦肩而过,甚至能听见敌人谈话的声音,形势一度十分紧张。只要稍有不慎,敌军就可能察觉到我们的行踪,后果将不堪设想。
幸运的是,毛主席的身边总是有一股莫名的好运。在这次险境中,我们的队伍没有被敌军发现,最终成功绕过敌军包围,找到了生机,终于迎来了曙光。
这一事件,后来成为了毛泽东与周恩来合作的经典案例,也彰显了两位伟大领导人对于战略和灵活应变的超凡智慧。他们的果敢和智慧,保障了我党在最危急的时刻得以安然脱险,为后来的胜利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