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渡江后,上海成为最重要的攻击目标之一。那时,上海不仅是亚洲最大的城市,拥有超过600万人口,而且还是中国的经济和工业中心。因此,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占领这座城市,成为了我军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野司令员陈毅曾说:“进军上海,是我们最后的难关,是我们最大的考验。”这一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原因在于,当时美英两国的军舰停驻在黄浦江上,上海是他们利益的重地,谁也无法确定他们会不会进行武装干涉。而且,上海的复杂局势让解放军在攻占时必须小心翼翼,形容为“磁器店里打老鼠”,许多重型武器因为担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而难以使用,这无疑给解放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考虑到上海接管后的民生和社会秩序。
不仅如此,国民党军也很清楚我军的顾虑,极其自信地声称上海能坚守半年。然而,现实与他们的预期截然不同。上海的战斗仅持续了半个多月,而当两军在战斗结束时,国军的两支军队几乎没有开枪便全军覆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意外的局面呢?
5月12日,解放军开始了上海外围的战斗。前期的进展较为缓慢,解放军的进攻部队一度有些轻敌,而守卫的国军则得到海空火力的支援,并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了顽强反击,导致我军伤亡较大。
直到5月20日,三野在浦东攻至高桥以南,而浦西则正与国军在月浦、刘行、杨行一线激烈争夺。就在此时,中央发来了电报,通知解放军已准备好接收上海,要求我军尽快发动总攻。
接到命令后,粟裕迅速进行了调整部署,为前线增派了两个军。他命令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指挥三个军攻打浦东,同时两个军向苏州河南进发,第10兵团司令叶飞则指挥两军进攻吴淞和宝山,另有一军向杨行、刘行一带推进。
5月23日的夜晚,总攻正式打响。第二天,浦东除了高桥地区外,其他区域几乎全被解放军占领,浦西也突破了虹桥和龙华一线。幸运的是,西方列强并未插手干涉,解放军的进攻进展因此更加顺利。
面对上海的失守,国军上海守将汤恩伯意识到大势已去,于是率领52、54军主力及第12、21、75、123军的残部,约五万多人,悄悄撤退,登船离开,前往舟山群岛。
在临行前,汤恩伯为了维持表面上的“秩序”,任命了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负责指挥剩余的部队,并委派赵祖康为代理市长,继续操控上海的市政事务。这种做法明显是想将责任推给别人,确保自己能够顺利逃脱。
然而,战局已逐渐失控,国军的高层指挥官已经带队撤离,战线的崩溃不可避免。到5月26日,三野31军在周志坚指挥下攻破了高桥,并俘获了五千余名敌兵。随即,解放军封锁了吴淞口东岸的黄浦江,国军的残部只能被迫缩守在市区的北部,依托一些高楼大厦和工事进行顽抗。
5月27日清晨,解放军第23军67师攻占了淞沪警备司令部,俘虏敌军7000多人,这也意味着国军在上海的最高指挥部已经完全瘫痪,守军仅剩21军和37军在艰难坚持。
此时,解放军27军军长聂凤智接到了任务,要彻底歼灭37军和21军的残余力量。聂凤智立即进行了部署,准备一举消灭敌人。
面对已经无路可逃的国军,37军的军长罗泽闿坚决拒绝投降,虽然他本有意撤退,但被解放军堵住,不得不折返至白渡桥、西藏路桥一线。此时,罗泽闿严令各部队坚守阵地,不允许撤离。
然而,战局已定,抵抗显得毫无意义。解放军27军79师并未立即发起进攻,而是采取了巧妙的战术,避免过度伤害无辜。79师235团3营7连的指导员迟浩田,以其果敢机智的作风带领战士王其鹏和张瑞林,通过地下水道偷偷潜伏到敌军背后,趁夜色突然闯入敌人204师师部。敌军完全没有预料到解放军竟然能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来,原本已经丧失斗志的国军,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下毫无反抗之力,副师长被俘后,1000多名士兵纷纷缴械投降。迟浩田凭借这一计,带领部队成功俘虏了1000余人,功劳赫赫,日后他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军长聂凤智。
同样,37军另一部分被困在四川路桥的邮政大楼里,解放军并未急于攻占,而是采取了“攻心”策略。聂凤智知道,大部分敌军士兵并非死硬分子,他们之所以顽抗,是因为害怕投降后会遭到杀害。于是,他让曾在上海市政府工作并已起义的赵祖康前去与敌军谈判。赵祖康曾与邮政总局局长王裕光有过深厚的交情,通过一番劝解后,邮政总局的大楼上举起了白旗,敌军自愿投降。
随着敌军一个接一个的阵地被瓦解,37军仅剩下一个师驻守在中纺十二厂。解放军派遣与师长有关系的地下党成员进行谈判,最终使得该师也顺利投降。
眼看着没有兵力可用,37军军长罗泽闿彻底丧失斗志,宣布“随你们便”,表示不再管束。这一命令像是给了整个军队“解放”的信号,士兵们纷纷四散,37军的战斗力瞬间瓦解。
接下来,唯一剩下的敌军力量就是第21军的残部。21军的主力盘踞在杨树浦发电厂和自来水厂附近,这两地关系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因此解放军并未贸然进攻。
因为时间拖得过长,陈毅亲自赶往解放军27军的指挥部,询问聂凤智的进展情况。在听取了报告后,陈毅沉思片刻,决定从敌方高级将领入手。他得知敌军21军230师副师长许照曾是蒋子英的得意门生,便立即联系了已投诚的蒋子英,恳求他进行劝降工作。蒋子英答应后,几小时内,杨树浦发电厂和自来水厂的敌军纷纷举起了白旗,超过8000人投降。
至此,上海战役基本结束,解放军成功接管了这座城市。陈毅作为新上海市长,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终,21军和37军的残部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抵抗便被解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面对不可逆转的局势,个体的力量在大势面前显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