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底,红一方面军成功强渡大渡河后,红三军团军团部下达了一道命令,指派红11团政治部主任王平(后来成为开国上将)前往红13团担任政委,协助彭雪枫工作。
王平将军听闻是去给彭雪枫当政委,便婉转推辞,说:“我的能力有限,还不如让张爱萍去,他更合适。”(当时张爱萍正是红11团政委。)
军团部于是调整了命令,决定派张爱萍去红13团担任彭雪枫的政委。
然而,张爱萍接到任务后也显得很不情愿,他说:“彭雪枫这人英雄主义太强,脾气又怪,我可不想去!”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最后发火了,张爱萍无奈,只得照命执行。
在我军的将领中,有些人因性格鲜明,难以配合适合的政委,如彭德怀、林彪,彭雪枫也属于这类人物。
根据张震将军的回忆录,1941年8月,邓子恢被任命为新四军第四师政委,刚听说上级要他去四师工作时,他心里颇感“害怕”,因为听说彭雪枫同志脾气火爆,易怒。但在实际共事后,双方互相尊重,合作得十分默契,相处融洽。
能让邓子恢这样经验丰富的同志都觉得“害怕”,可见彭雪枫将军脾气之烈已是众所周知。
同样,张爱萍起初也不乐意和彭雪枫合作,但他到红13团后,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共同历经生死,一起走完了艰难的长征。
张爱萍晚年回忆,当时部队翻越雪山,他的骡子在过泡桐岗时摔死了。行军途中,他感到头晕眼花,呼吸困难,彭雪枫关切地询问他是否生病,还坚持把自己的骡子让给张爱萍骑,几经推让后,最终将骡子让给了一名伤员。
长征结束后,红军抵达陕北,张爱萍与彭雪枫一同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学习中途,彭雪枫突然失踪,后来得知他奉中央命令,秘密前往山西,与阎锡山联络,担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处长。张爱萍不久后被任命为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奔赴抗日前线。
1938年2月,彭雪枫调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开始在确山一带组织抗日武装训练。与此同时,张爱萍在河南信阳一带发动民团,展开了激烈的抗日活动。
此时,彭雪枫感到自身领导力量不足,便向长江局请求,将张爱萍调来协助自己。
尽管张爱萍对放弃自己辛苦打下的地盘心有不甘,但命令已下,何况这是与自己生死相依的老友彭雪枫,他最终决定:“没办法,只能帮他把事情做好。”
那时彭雪枫已拥有5000人兵力,三个团的规模。他麾下有吴芝圃、肖望东、张震、滕海清、谭友林等几员猛将,其中吴芝圃后来成为河南省长、省委书记,肖望东、张震、滕海清均为开国中将,谭友林是开国少将。张爱萍的加盟,让彭雪枫的班子更为强大。
正当部队迅速发展时,新四军游击支队内部爆发了激烈争论,争论焦点是未来行动方向究竟是向东还是向西。
彭雪枫主张向西挺进,直接插入河南腹地,在中原地区扎下坚实的钉子。
而张爱萍则支持向东推进,跨越津浦铁路,深入皖东北敌占区,作为跳板向苏北发展,最终协同兄弟部队夺取华中地区。
两人意见分歧严重,张爱萍最终选择与彭雪枫分道扬镳。
向西是中央当时的部署方向。日军已占领武汉,计划打通平汉线,继续南下压制蒋介石,将其逼入大西南,进而控制大半中国。
中央命令彭雪枫率部紧随日军背后活动,待敌人南进后从豫东向西发动突击,建立完整的中原敌后游击区。
这一宏伟战略令人激动万分,任何将军都会心潮澎湃。
然而,张爱萍为何主张向东?他认为向西固然有诱人前景,但这一战略缺乏主动权,若日军不打通平汉线而与国民党军队对峙,我方将被困于日军与国军双重夹击的险境。与其冒险,不如向东另辟蹊径。
事实证明,张爱萍的判断正确:武汉会战后,日军并未击垮中国,且兵力不足以深入内陆。日军迅速调整战略,放缓南进,集中清剿华中、华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等待国军军心瓦解或内部分裂,采取不攻自破的策略。
当时,张爱萍的观点属少数派,但他坚定不移,遂请求彭雪枫批准他先赴津浦路东,侦察形势。彭雪枫无奈同意。
临行前,彭雪枫见张爱萍鞋子破旧,体贴地说:“你这鞋破成这样了,供给处赶紧给你做双新的吧。”
战时环境,两人简单道别,没有过多依依不舍。
张爱萍孤身前往皖东北,发展势头强劲,3个月内便组建起一支部队,迅速建立了一个覆盖5县16区的皖东北根据地。
那年,张爱萍29岁,彭雪枫31岁。
张震将军后来回忆:“当时我们对皖东北情况了解有限,对该地区工作的认识也不足,未能派兵随张爱萍前往,错失了宝贵时机……”
时间来到1941年1月底,彭雪枫在津浦路西方向准备应对汤恩伯大军围剿。与此同时,日军发动豫南战役,出动五个师团,10万兵力,意图歼灭汤恩伯、李品仙合计15万的兵力。
汤恩伯仓促撤退,河南大片土地拱手让敌。
这是彭雪枫等待已久的机会,中央立即下令全力争夺河南。彭雪枫一声令下,第四师迅速追击,挺进百余公里,扩大根据地一倍多。
然而两天后,日军忽然停止追击国军,并迅速撤出刚占领的地区,豫南战役骤然结束。
日军撤退后,溃败的汤恩伯反击,凭借9个师、14万兵力对彭雪枫发动回马枪,第四师尚未整顿即被围困。
华中局紧急指示彭雪枫率部撤向张爱萍控制的皖东北根据地;张爱萍率两个旅出发掩护彭雪枫撤退。
随后三个月,彭雪枫带领部队展开被军史称为“彭雪枫三个月反顽斗争”的激烈战役,第四师顽强突围,最终摆脱重围。
第四师的死里逃生令人庆幸,但汤恩伯和日军“配合”得如此默契,却耐人寻味。
邱会作回忆中提及这段历史:
“三月反顽斗争”一年前,邱会作奉命前往山东筹款,临行前毛主席特别交代他转告彭雪枫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彭雪枫不愿深入津浦路以东,导致无法真正发展,成了日军和国民党‘哨兵’,既向西放哨给日本,向东放哨给蒋介石,无法建设稳固根据地。
二是应广泛团结联合,排斥张爱萍是不对的。毛主席希望彭雪枫在实际斗争中改正错误,不改,敌人会逼他改,终究要向东去的。”
“三月反顽斗争”后,第四师进军路东,毛主席预言成真。
不久后,第四师召开干部大会,总结路西反顽失利教训,传达中央和华中局精神,决定调彭雪枫离开第四师,由第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师长黄克诚)接任师长。
邓子恢向张爱萍传达任命时,张爱萍坚决拒绝:“雪枫同志压力已大,我去顶替他不仗义。我干不了。这支部队是他一手创建的,尤其在此关键时刻,必须依靠他重振旗鼓,没人能替代他。”
他的这番话打动了邓子恢,也使华中局和中央改变了决定。
不久,饭后散步时,彭雪枫当面对张爱萍说:“过去我误会你了,也没重视中央话。你在路西反顽时没笑话我,你是个正直人。”
张爱萍回应:“我们红军时期就一起了,彼此了解。”
两位老战友终于消除了所有隔阂。
张爱萍晚年回忆,最后一次见彭雪枫是在1944年夏天,彭因风疹住院,他专程去探望。分别时,彭雪枫握着他的手说:“这次别离,不知何时再见。”
张爱萍答道:“各自为党珍重!”
彼时,彭雪枫奉命打回路西,他立誓:“路西根据地我失去了,一定要拿回来!”三年来,他励精图治,多次大会发誓要复取失地。
张爱萍评价道:“彭雪枫是条硬汉,他能失败,但从不回避失败和责任。他真了不起!”
1944年8月,彭雪枫率部越过津浦路,初战小朱庄获大捷;9月再战八里庄又取胜。
战斗接近尾声时,得知敌方准备突围,他亲自提枪上前线,站在南门围墙上观察局势,突然被一颗流弹击中心脏。
彭雪枫当场倒地,未发一声息,传奇人生就此结束,那年他仅37岁。
消息传回后,张爱萍泪流满面,终生难忘这位亲密战友。
彭雪枫在当地影响巨大,华中局为免影响民心士气,决定暂时秘密处理丧事。
他的旅长滕海清买了一副上好的棺材,将彭雪枫遗体入殓,悄悄用船送回路东,安放在成子湖畔,后转至第四师师部驻地停泊在濉河上的大木船内,昼夜有人守护。
当时,彭雪枫妻子林颖怀孕,为确保她顺利产子,张爱萍多次以彭雪枫名义电报报平安。
彭雪枫牺牲半年后,孩子出生,林颖才知夫已殉国。
1945年1月24日,《解放日报》公开报道彭雪枫牺牲消息:“九月间,敌伪大举扫荡萧县,雪枫同志奋勇杀敌,身先士卒,不幸在反扫荡战役中英勇牺牲……”
2月7日,毛主席为彭雪枫题写一幅最长的生前对联: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