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他自封为“始皇帝”,这一称号也被历史铭记。关于秦始皇的各种谜团与话题,无论是他的“十二金人”下落、传国玉玺的去向,还是他身世、外貌、配偶的神秘,都引发了不少讨论。今天,我们要聚焦于秦始皇去世时的那段历史,探讨他病逝的经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完成最后一次巡游时生病,并且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在河北沙丘平台去世。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的遗体从沙丘到咸阳运送,整个过程大约经历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最长也不过三个月。史书中提到,秦始皇在七月去世,而他的遗体直到同年九月才被安葬在骊山皇陵。至于具体日期,还需根据史料进一步推测。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的巡游始于他即位三十七年的十月,他开始了这次最后的巡游之旅,并在同年七月,于沙丘平台去世。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史记》
有人可能会困惑:既然秦始皇是在三十七年十月出巡,怎么又在同年七月去世?这是不是时间顺序有误?其实,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当时所使用的历法——颛顼历。秦朝使用的是基于颛顼帝的历法,而这个历法与今天的公历有所不同。颛顼历的岁首月是十月,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的岁首月是正月。所以,颛顼历的十月相当于公历的正月,而七月的日期,在颛顼历中其实是大约在我们现在的九月。
因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这一天出发,进行的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巡游。在前期的巡游中,事情进行得相当顺利,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不寻常的事件。经过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秦始皇和随行人员到达了云梦泽,这个地方是楚国王族的传统狩猎地,也是他此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史记》
在云梦泽,秦始皇一行举行了祭祀仪式,祭奠上古帝王舜帝。随后,队伍顺流而下,经过了楚国的故都丹阳,向着钱塘江进发,并继续前行,最终到达了会稽山,祭拜了大禹,并在山上立下石碑,铭刻其丰功伟绩。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史记》
巡游的行程继续,随着季节的更替,队伍也进入了颛顼历的二三月。接下来,秦始皇和随行人员从江苏吴县乘船渡过长江,沿岸北上,最终到达了琅邪,并继续寻访传说中的仙岛。在这段途中,秦始皇亲自用连弩射杀了一条巨大的蛟鱼,但未能找到他所希望的仙岛。
“至平原津而病。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史记》
然而,在行至平原津时,秦始皇突感身体不适,并迅速恶化。在此时,群臣不敢提及“死”字,秦始皇也因故未立下太子,结果赵高等人因此有了机会。
不久之后,秦始皇的病情急剧加重,终于在七月,病重至无法亲自处理政务的程度。此时,秦始皇意识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便在临终前留下遗诏,要求扶苏继位,并将大军交给大将蒙恬指挥,之后让他尽快返回咸阳,安排丧事。
“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史记》
虽然秦始皇已经去世,但他的遗诏还未送达使者手中。根据颛顼历的时间推算,秦始皇去世的具体日期为公元前209年7月丙寅日,即9月4日,星期五。
秦始皇并未预料到自己会在这次巡游途中去世,实际上,他出行的主要目的是因为先前发生的一则卦象和一块玉璧。三十六年秋天,秦始皇收到一块玉璧和一则预言,内容为“今年祖龙死”。此后,秦始皇命人占卜,并得出结论,迁徙和旅行将带来吉祥。于是,秦始皇在翌年岁首再次出行巡游,但并未如卦象所示吉利,最终在巡游途中病逝。
与此同时,秦始皇的去世引发了沙丘之变,这场政变成为了秦朝覆灭的关键转折点。
秦始皇去世后,左丞相李斯为了确保国家稳定,命令封锁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赵高等人则迅速展开了阴谋。赵高与胡亥密谋篡改遗诏,假造两道诏书,一方面伪造秦始皇曾命李斯立胡亥为太子,另一方面指控扶苏及蒙恬有罪,并使他们致命。
此后,赵高借机派遣胡亥的亲信假扮传召使者,最终扶苏与蒙恬相继被处死。赵高利用这一局面,掌握了朝政大权,并扶持胡亥登基称帝。最终,秦二世胡亥在赵高的扶持下开始了其短暂而残暴的统治。
赵高和胡亥为了防止沙丘之变的阴谋泄露,采取了极端手段进行清洗,甚至残杀了包括李斯在内的大批朝臣。而秦朝的法制更是加剧了社会的动荡,群臣百姓皆生活在恐惧之中。最终,在赵高与胡亥的腐化统治下,秦朝仅维持了两年多,便迅速崩溃,历史上屡次提到的“沙丘之变”,也成为了秦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
在秦始皇去世后的那段时间内,赵高、李斯、胡亥等人密谋策划沙丘之变的细节,最终将这一系列的阴谋付诸实施,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文/历史紫陌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