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太公:刘邦生父,历史上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儿子为他建了座城
创始人
2025-09-22 01:32:10
0

中国历史上,共有26位太上皇。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皇帝的父亲,其中有25人曾亲自执掌过一国的最高权力。唯一例外的,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他从未做过国君,也未曾称帝。

刘太公原本只是沛县一个普通的农民,过着平凡的田园生活,可能这一生都未曾想过自己会与那至高无上的皇位扯上丝毫关系。然而,他那个向来无拘无束的第三个儿子,在刘太公晚年时突然崛起,起兵反对秦二世,最终竟然成功建立了汉朝。

一个从未担任过皇帝、未曾参与过战斗的农夫,意外地成为了帝王之父,也成为了太上皇。更特别的是,他是历史上第二位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同时还是第一个活着就享有此尊号的太上皇。

不过,刘太公“太上皇”的身份并非顺理成章,而是经历了诸多波折和曲折。本文将带你细数刘太公那段传奇而坎坷的人生经历。

史记与汉书均未记载刘太公的真实姓名,但《史记索隐》中提到,他名刘煓,字执嘉。部分史料甚至称他为刘执嘉。既然正史无名,本文就依旧用“刘太公”这一称呼来代替。

根据史料记载,刘太公是沛县丰邑人,世代务农。他的第三个儿子便是后来闻名天下的刘邦。当然,刘邦这个名字并非其生时所用,而是他登基为帝后所改。刘太公当初给儿子取名为“刘季”,在当时的习俗里,就是“刘家的老三”,直白而简单。

这些细节表明,刘太公一家看似普通农户,刘邦则是典型的草根逆袭。然而,深入史料便可发现,他们的家世远比表面复杂。

回顾刘邦年轻时的经历,他曾周游列国,结识过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的门客张耳,两人交往频繁,长达数月。刘邦的幼弟刘交,更是曾在儒家名儒浮丘伯门下求学,其同窗鲁穆生、白生、申公皆成为秦末汉初的知名学者。

那个年代,真正的农民大多文盲,根本无力读书,更别提与名儒同窗,甚至能到处周游列国了。刘邦初登史记时的身份是“亭长”,这是秦朝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的基层官员,负责治安防御,绝非普通农民能担任。

刘家为何能有如此背景和资源?翻阅史书中刘家祖先的记载,便能找到答案。

《汉书》中写道,汉帝本系出自唐帝(即三皇五帝之一的尧帝),其后裔流转至周代,在秦时称刘氏,迁居丰邑。丰公即刘太公的祖先,也被尊为太上皇的父亲。虽祖先曾显赫一时,但经过战乱家道中落,刘太公这一辈多半成为了农户。

但刘太公的祖父刘清,是战国时期魏国大夫,身份显赫。刘清之子刘仁将家族迁至沛县丰邑,继承邑长之职,人称“丰公”。也就是说,刘太公实际上是魏国贵族后裔,曾统辖一邑之地。

尽管秦灭六国后,刘家失去了官职,归于农耕,但其社会关系和地位仍留有余温,这解释了为何刘家子弟能接受良好教育,能在乡里担任亭长。

刘太公育有四子:长子刘伯,性格敦厚,爱护弟兄;次子刘仲,经营家业;幼子刘交,文才出众;而三子刘季,即后来的刘邦,却是家中最让父亲头疼的。

刘邦性格豪爽,善交朋友,上至名士,下至市井之徒皆有往来。他的朋友圈多为狐朋狗友,如卖狗肉的樊哙、织薄曲的周勃,甚至还有职业不明的卢绾。朋友多了,开销自然大,但刘邦却不爱务农,常无钱,便带着朋友到大哥刘伯家蹭饭。

大哥刘伯宽厚容忍,但刘伯去世后,大嫂却不愿再养活这群“吃白食”的人。有一次,刘邦带一帮人去蹭饭,大嫂站在锅边,用铲子刮锅底,硬是刮不出一粒米,示意没饭吃。见此情景,刘邦的朋友只得离去。

事后刘邦发现锅里其实还有饭,只是大嫂故意为之。此事让刘邦心生怨恨,却依旧游手好闲,不改本性。

刘太公看到这一切,心里焦急不已,常批评刘邦:“你看看你二哥,给家里积累了多少产业,你倒好,成了无赖一个。”刘邦却把这些话记了几十年,后来还曾向刘太公提起。

当时刘太公自然想不到,眼前这不务正业的儿子日后竟会成为一代帝王。

而更棘手的是,刘邦后来竟犯了大事。刘太公或许难以理解,儿子明明只是去押送徒役,怎会不敢回家,只能躲藏于附近山泽?而刘邦的妻子吕雉不仅要照顾家中老小,还要频繁为刘邦送去日用品。

吕雉还带回许多奇异传闻,如山泽间出现“云气”,令刘太公隐隐感到大事将至。更离奇的是,刘邦自称“赤帝之子”,说自己是母亲与蛟龙所生,令刘太公哭笑不得。

尽管忧心忡忡,刘太公也察觉到天下大乱的前兆。秦二世在位,民心动荡,沛县年轻人纷纷归附刘邦,山泽中聚集了数百人。

最终,刘邦回到沛县时,已摇身一变成为反秦义军首领,准备响应陈胜吴广起义。

年迈的刘太公留在家中,儿媳吕雉悉心照料全家。此时,刘太公的妻子,刘邦的母亲去世,《汉仪注》称其死于“小黄北”,后在此建陵庙,至于具体死因,史书未详。

刘太公身边陪伴的,主要是妾室李氏,她既是幼子刘交的母亲,也成为历史上首位太上皇后。

几年后,刘邦成为汉中王,派人接家人回府,却发现刘太公和吕雉被项羽劫持为人质。两人在楚营中度过艰险岁月。

一次,项羽威胁刘邦若不降,将把刘太公烹杀。刘邦却笑答:“你我曾是兄弟,我父亲便是你的父亲,若烹我父,记得分我一杯羹。”这句话成为“分一杯羹”成语的由来。

项羽听闻勃然大怒,欲杀刘太公,幸得族叔项伯劝说,刘太公才逃过一劫。

两年后楚汉议和,刘太公终于被释放回归刘邦身边。

此后形势逆转,刘邦击败项羽称帝,建立汉朝。一个平凡农夫刘太公,忽然成为帝王之父。

一次宴会上,刘邦笑谈往事:“您当年常说我不务正业,不如二哥能干,如今您看看,谁的家业更大?”殿内群臣齐声欢呼。

刘太公难掩尴尬,却也为儿子骄傲。此后,他住进华丽宫殿,享受荣华富贵。刘邦每五日必来朝拜一次,父子情深尽显。

然而,身边一位家令却提醒:“天无二日,地无二王。陛下虽是您的儿子,却是皇帝,是君主,您是臣子。君王向臣子跪拜,有损礼仪和威严。”

刘太公闻言醍醐灌顶。下次刘邦来访,他便持扫把在门口迎接,见面时倒退入室,礼节变成臣迎君。

刘邦吃惊,急忙扶住父亲,询问缘由。刘太公转述家令的话,强调礼法不可乱。

刘邦为难,礼仪虽如此,却不忍父亲行礼。最终,他和群臣查阅史书,发现秦始皇称帝后,将去世父亲秦庄襄王尊为太上皇,说明皇帝的父亲可称太上皇。

于是,刘邦颁诏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自此君臣之礼不复,唯有父子称呼。

刘太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也是唯一未曾做过国君的太上皇。

晚年生活虽富贵,却不无苦恼。《西京杂记》记载,刘太公虽被尊为太上皇,却常感郁闷。他一生生活在沛县丰邑,习惯市井生活,喜欢和邻居们踢球、斗鸡、喝酒,住进规矩森严的宫廷后,心生不适。

这情形,如同现代乡下老人进城后的不适应。

为此,刘邦决定在宫殿附近仿建一座与丰邑几乎一模一样的新城,并将丰邑的老乡迁至新城,让刘太公得以安享乡土之乐。

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在长安去世。虽无确切出生年份记载,但刘邦当时已60岁,且刘邦是第三子,推测刘太公至少活到了八十高龄,这在汉朝时代是极为长寿。

他的一生,可谓“躺赢”:最不起眼的儿子成为皇帝,带领家族登上顶峰,而他自己也成为了太上皇。

你觉得,刘太公当年看到刘邦起兵时,是一片茫然,还是内心早已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信心呢?

相关内容

实拍御林军死忠看台高喊“跟...
实拍御林军死忠看台高喊“跟丫死磕”
2025-09-21 20:42:33
象棋世锦赛上海嘉定开幕,霍...
世界象棋锦标赛和上海杯象棋赛嘉定开幕。霍震霆主席:象棋推广要靠年轻...
2025-09-21 20:41:55
2025沅江市首届桨板水上...
华声在线9月21日讯(通讯员 李珊 全媒体记者 赖泳源)9月21日...
2025-09-21 20:41:15
原创 ...
要用温柔的心对待这个世界,这样,世界才会温柔地回应你,展现出它最柔...
2025-09-21 20:34:10
原创 ...
两晋之交,北方局势动荡不安,爆发了著名的“永嘉之乱”,而南方则相对...
2025-09-21 20:33:45
原创 ...
关于周朝国号为何叫“周”,唐代学者张守节在注释《史记·周本纪》时提...
2025-09-21 20:33:37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
西夏绿釉鸱吻。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 西夏鎏金铜牛。  银川...
2025-09-21 20:33:23
原创 ...
蒋介石在大陆时期,手下的“五虎上将”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著名军事集团...
2025-09-21 20:33:09
原创 ...
栖霞,作为全真教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长春子丘处机的故乡,历史上与丘...
2025-09-21 20:32:59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华北平原作为黄河冲积平原的核心区域,其土壤由黄土高原的泥沙沉积形成,继承了黄土的矿物质养分。这种沙质...
魏建军:硬核Daddy需要一个... 作者|二毛 几乎所有的史学家都认为,荆州失守是关羽败走麦城的直接原因,而荆州失守的直接原因,是关羽将...
原创 2... 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奕劻的第四个女儿,她就是我们熟知的四格格。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她的...
原创 伍... 公元前522年,楚国太子建在边境的城父镇守时,佞臣费无极通过诬陷诋毁,指控太子建有反叛之图。楚平王听...
原创 从... 1241年,蒙古帝国的第二任大汗窝阔台因过度饮酒而突然去世,留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窝阔台的去世...
大无语、大可笑……唐代人为啥会... 走在唐代的大街上,甚至有可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等等,虽说唐代文化开放包容,无论出现什么都不奇怪……...
原创 从... 在《大染坊》的原著中,卢家俊曾这样评价他的父亲卢老爷子: “你别再胡说八道了!咱爹可是个有见识的人...
原创 三... 小时候翻《三国演义》,总爱盯着那些斩将夺旗的热闹场面看。那会儿觉得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那叫...
原创 项... “这次失败,我必须承担主要责任,我把你们弄成这样。” “等到我们到达延安,我会向中央深刻检讨自己...
原创 李... 历史上战败的战役数不胜数,但带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却只剩下七千余人幸存的惨烈,且最终依然被重用的案例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