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澶渊之盟藏着辽国阳谋:北宋难用经济换和平,而是以妥协输了国运
创始人
2025-09-22 01:02:00
0

历史开讲

前不久,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上,美国著名战略专家格雷厄姆·艾利森——曾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理论——在谈及大国竞争时,特别提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澶渊之盟”。这番提及,让宋朝那段历史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澶渊之盟,是一份影响深远的历史协议。关于这份协议的评价,历来存在诸多不同声音。有人认为这是一份平等条约,北宋仅以每年30万两白银的岁币换取了长达百年的和平,代价远低于战争的耗费;但也有人认为这实际上是宋朝一次外交上的失败,其条款之屈辱,甚至可与晚清的《马关条约》相提并论。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客观评价澶渊之盟?这是一场平等竞争,还是一次忍辱求全的妥协?

协商,归根结底是一场博弈,关键在于谁能掌握主动权。若战略要点尽失,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协商必然失败。

从这个视角分析,澶渊之盟其实是一种战略困境的体现。北宋虽然换来了百年和平,但却失去了国运的主动权。历史上类似的例子还有淝水之战,苻坚因一次稍显被动的撤退,最终导致兵败身死。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邦的柔性博弈,通过谨慎的进退和周密的布局,最终赢得了战略主动权和发展空间。

辽国,是一个极具竞争意识的国家。

公元1004年秋天,辽人再次大举南下,来到北宋门前。

辽人此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辽国的考量

关于是否要和北宋开战,辽国内部其实颇为纠结。

战争是一把双刃剑。辽人虽多次南侵,令中原百姓疲于奔命,但自身也消耗了大量兵力和牲畜。长期战争难免让双方都厌倦,趋向停战。

然而,停止南侵对辽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汉人不同,他们依赖战争和掠夺为生。长城以北的土地贫瘠,一旦遭遇天灾或经济衰退,辽人就必须南下侵掠农耕区才能维持生计。

经济不景气,战利品难得,生活自然难以为继。

此外,辽国内部也存在复杂矛盾。

当时,辽国政权主要由55岁的萧太后和年仅21岁的辽圣宗两人掌控,局势动荡不安。皇权、外戚、军阀、契丹与汉人之间的矛盾交织,形势非常脆弱。

缓解内部矛盾的最佳方式,往往是向外扩张,将内部压力转移出去。

因此,萧太后和辽圣宗决定亲自率兵南下,直逼宋朝腹地,距首都汴梁仅二三百里。

宋真宗采纳宰相寇准建议,亲自率军御驾亲征,经过艰苦抵抗,成功将辽军阻挡在澶州城外。

辽军这边,萧太后见攻势受阻,焦急万分。曾经引以为傲的军事手段失效,令他们陷入苦恼。于是,他们决定转换策略:军事手段不行,那就试试外交的软硬兼施。

辽人威胁宋人:“你们最好尽快议和,否则我们随时可能发动致命一击。”宋人闻讯,立即转变态度,愿意议和。

就这样,在辽人主导下,澶渊之盟应运而生。

1005年,辽宋双方正式达成协议:

“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

主要内容是北宋每年向辽国缴纳岁币,包括银十万两和绢布二十万匹,同时开放北宋市场,实行自由贸易。

乍看之下,协议似乎合理:宋朝赔点钱,换来和平,这对宋朝来说并不算难。

宋真宗天禧年间,宋朝全年财政收入约为四千万两银子,给辽国的30万两岁币不过占全年收入的1%。

开放贸易,表面上是和平与竞争的象征。

但实际上,这是辽国给北宋布下的一个陷阱。

这份看似平等的协议背后,潜藏着苛刻条件。议和不仅意味着北宋缴纳岁币,更意味着放弃都城汴梁的战略屏障——燕云十六州。

大宋会甘心吗?

二、大宋的应对策略到底有多有效?

北宋选择妥协,主要是被辽军的强大威胁吓退了。

澶州保卫战胜利后,宋真宗面临抉择:下一步该如何走?

他面前有三个选项:

1、像汉武帝那样,全力对辽发动决战,拼死一搏;

2、不战不和,继续消耗战,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3、妥协议和,寻求有条件的和平。

宋真宗迅速排除第一个选项。辽军实力强大,宋军战斗力虽不弱,但难以占优。

第二个选项也不现实。宋朝每年军事开支高达三千万两银子,已经使国家财政捉襟见肘。

继续与辽国硬碰硬,既花钱多效果差,是一笔亏本买卖。减少投入,及时止损,才是明智之选。

不如用钱买和平,这样更划算。

当然,宋真宗也有更深层的考虑。

北宋实际上设计了一个“贸易战”策略,想通过和平竞争来打压辽国。

1、利用自由贸易大赚一笔。辽国的出口品单一,主要是牲畜,而北宋有辽国需求量大的茶叶、盐、铁器、瓷器和各类手工艺品。辽国不仅得拿岁币补贴,还要买更多宋货,经济上吃亏。

2、耗尽辽国资源。市场开放后,辽国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不断流向繁荣的宋朝,导致辽国经济日益衰败。

3、磨灭辽国战斗意志。与宋朝和平共处百余年,辽国逐渐汉化,从勇猛善战变成了善于歌舞的民族。阿骨打时代,辽人已成“文艺青年”,酒席上人人跳舞。

北宋理想化地认为,和平竞争会让辽国慢慢沦为附庸,失去入侵能力,自己将大获全胜。

但事实证明,妥协真的能实现这一切吗?

三、妥协并未带来真正和平

澶渊之盟更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辽国给北宋戴上的,是一副伪装的战略枷锁,严重限制了北宋的发展,扭转了国运。

1、开了投降先例

每年向辽国缴纳30万两银子,看似微不足道,却导致北宋渐渐放松军备。

这好比职场PUA,一旦开始,很难停下。北宋表明了服从态度,结果被辽国不断压榨。

后来,金国效仿澶渊之盟的模式,年年索要北宋五百万两金、五千万两银、万匹牛马和百万匹绢帛。

宋真宗怯懦,宋钦宗更怯,后者认为当年打赢了都和谈了,现在打不赢了还不妥协?

为了满足金国贪欲,宋朝不断搜刮民间财富,国力大衰,最终无力抵挡金军南下。

2、妥协派掌权

澶渊之盟签订前,主战派宰相寇准力劝抗辽,宋军奋勇抵抗才止住辽军南进。

但签约后,朝堂风向转变。妥协派王钦若等人利用议和之机排挤主战派,削弱其影响力。

从此,妥协派掌控朝政,北宋朝廷从有斗志变成苟且偷安。军队士气低落,武备疲软,最终难逃金军铁蹄。

3、

相关内容

实拍御林军死忠看台高喊“跟...
实拍御林军死忠看台高喊“跟丫死磕”
2025-09-21 20:42:33
象棋世锦赛上海嘉定开幕,霍...
世界象棋锦标赛和上海杯象棋赛嘉定开幕。霍震霆主席:象棋推广要靠年轻...
2025-09-21 20:41:55
2025沅江市首届桨板水上...
华声在线9月21日讯(通讯员 李珊 全媒体记者 赖泳源)9月21日...
2025-09-21 20:41:15
原创 ...
要用温柔的心对待这个世界,这样,世界才会温柔地回应你,展现出它最柔...
2025-09-21 20:34:10
原创 ...
两晋之交,北方局势动荡不安,爆发了著名的“永嘉之乱”,而南方则相对...
2025-09-21 20:33:45
原创 ...
关于周朝国号为何叫“周”,唐代学者张守节在注释《史记·周本纪》时提...
2025-09-21 20:33:37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
西夏绿釉鸱吻。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 西夏鎏金铜牛。  银川...
2025-09-21 20:33:23
原创 ...
蒋介石在大陆时期,手下的“五虎上将”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著名军事集团...
2025-09-21 20:33:09
原创 ...
栖霞,作为全真教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长春子丘处机的故乡,历史上与丘...
2025-09-21 20:32:59

热门资讯

原创 伍... 公元前522年,楚国太子建在边境的城父镇守时,佞臣费无极通过诬陷诋毁,指控太子建有反叛之图。楚平王听...
大无语、大可笑……唐代人为啥会... 走在唐代的大街上,甚至有可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等等,虽说唐代文化开放包容,无论出现什么都不奇怪……...
原创 从... 在《大染坊》的原著中,卢家俊曾这样评价他的父亲卢老爷子: “你别再胡说八道了!咱爹可是个有见识的人...
原创 三... 小时候翻《三国演义》,总爱盯着那些斩将夺旗的热闹场面看。那会儿觉得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那叫...
原创 项... “这次失败,我必须承担主要责任,我把你们弄成这样。” “等到我们到达延安,我会向中央深刻检讨自己...
原创 李... 历史上战败的战役数不胜数,但带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却只剩下七千余人幸存的惨烈,且最终依然被重用的案例极为...
原创 公... 东汉末年,政权已经处于极度衰弱的状态,朝廷内部宦官当道,腐败不堪,中央政府的权力几乎荡然无存。与此同...
原创 女... 德仁天皇或许已经开始为爱子公主成为女性天皇铺路,暗示他对女儿未来角色的重视。虽然日本在历史上吸收了大...
原创 深... 姜子牙,历史长河中名声赫赫的政治家与军事谋略家,一生壮丽,事迹辉煌。他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