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政权已经处于极度衰弱的状态,朝廷内部宦官当道,腐败不堪,中央政府的权力几乎荡然无存。与此同时,外有地方诸侯纷纷崛起,他们为了争夺权力,不仅在内部纷争不断,还不断侵扰和吞并周围的势力。地方割据局势愈发严重,各路诸侯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和军事实力,不择手段,甚至图谋脱离中央的控制,挑战朝廷的权威。
董卓在夺取了朝廷大权后,曹操首先站出来,召集各地英豪,号召他们联合起来,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一系列的征战。于是,英雄豪杰纷纷涌现,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的局面一度愈演愈烈。正如人们所说,乱世出英雄,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催生了无数名将和智者。公孙瓒正是其中之一,他从一个小官吏,一步步打拼成了占据一方的主将,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崭露头角。
公孙瓒手下的三员猛将,更是令各路豪杰垂涎。可惜,在这场动乱的斗争中,公孙瓒终究未能走到最后。根据史书记载,他在公元199年被袁绍大军击败,最终英年早逝。在他死后,他的领土和势力被其他诸侯瓜分,他的三员猛将中,一个归曹操,另一个投刘备,而剩下的最后一位则无人能收服。
公孙瓒出身于贵族世家,本应生活无忧、锦衣玉食,然而由于母亲身份卑微,他并未得到家族的重视。最初,他仅能担任一名普通书佐。尽管如此,公孙瓒凭借其英俊的外貌和聪明才智,赢得了当时太守的赏识。太守看出了他身上的潜力,于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借此为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帮助他逐步积累起一股属于自己的势力。
对于一些男人而言,靠妻子发家可能是一件羞辱的事情,甚至有的人在日后取得成功后,反而将妻子抛弃。然而公孙瓒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他深知,妻子的势力是他登上权力巅峰的桥梁,也是他逆袭成功的关键。他在太守的帮助下,曾与刘备等人一同在卢植门下学习,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前景一片光明。后来,他被任命为刘君的御车。
有一次,刘太守因触犯法律被判流放,其他随从纷纷避开,以免惹上麻烦。只有公孙瓒一人乔装成士兵,坚定地守在太守身边,誓死保护他。幸运的是,途中太守得到了赦免。由于这次忠勇之举,公孙瓒赢得了众人的尊敬,最终被举荐为孝廉,担任了长史职务。在这一期间,公孙瓒带兵巡逻,发现数百名鲜卑士兵正逼近边境,他毫不犹豫地指挥部下主动出击,虽然最终损失较大,但他的果敢行动成功震慑了敌人,使得鲜卑人从此不再敢轻易越过边界。因而,他被任命为县令,并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在担任县令期间,公孙瓒屡次带兵抗击敌人,所向披靡,他的凶猛打法让敌人闻风丧胆,纷纷退却。为了增强军队的战力,他组建了以骑马射箭见长的“白马义从”,并从众多士兵中挑选出了精英,令这支队伍屡立战功。每当公孙瓒与“白马义从”出现时,敌人往往会慌忙逃窜。凭借着勇猛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谋略,公孙瓒本应成为能够与曹操、刘备抗衡的英雄人物。
然而,公孙瓒的性格中却有着致命的缺陷,他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往往以自己的能力和成绩为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袁绍和刘虞。后来,公孙瓒在一场政治斗争中,诬陷刘虞谋反,先斩后奏,残忍杀害了刘虞一家,夺取了幽州的控制权。尽管他获得了幽州,但并未收敛自己本性中的自大与傲慢,他开始对百姓不体贴,对下属也逐渐失去了耐心。由于不理百姓疾苦,他的统治逐渐失去了民心,怨声四起。
在失败之后,公孙瓒退守易京,并在这里修建了高楼,只允许自己和妻妾进入,疏远了身边的谋士与武将。手下的人渐渐心生不满,纷纷与他疏远。最终,原本能够与袁绍抗衡的公孙瓒,被袁绍击败,落得个引火自焚的下场。公孙瓒的故事,令后人唏嘘不已。
公孙瓒的一生中,他手下有三员猛将:赵云、田豫和严纲。赵云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他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英勇事迹,可见其勇猛和忠诚。然而,赵云最初并未效力于刘备,而是投靠了公孙瓒。由于赵云是后来加入的,与那些早期随公孙瓒征战的将士相比,感情上难以融入。在公孙瓒死后,赵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新归属——刘备,迅速获得了重用,成为刘备阵营中不可或缺的名将。
田豫最初跟随刘备,但在未能看到希望后,转投公孙瓒麾下。然而,他在公孙瓒阵营中也未得到重用,感到失望之际,便投靠了曹操。最终,田豫在曹操麾下如愿以偿,立下赫赫战功,成为长乐亭侯。
其中,严纲的命运最为悲壮。他年纪轻轻便被选为“白马义从”的主力,屡次立下战功。可是,在与袁绍的争斗中,严纲被俘,面对袁绍的劝降,他依然坚定不移,表明自己对公孙瓒的忠诚。袁绍见劝降无望,最终决定将严纲斩杀。尽管严纲的成就不如赵云和田豫,但他对公孙瓒的忠诚令人动容。如果他没有死去,或许也能成为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