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1948年6月16日,华野10纵奉命前往上蔡地区,意图阻击前来援救的敌军。与此同时,华野的3纵与8纵正悄悄地向开封推进,准备发起进攻。按照粟裕的指示,陈士榘和唐亮所领导的兵团计划于17日向开封发起攻击。华野的主要部队,以及中野9纵与11纵则负责牵制鲁西南及郑州的敌军,而10纵和中野的1纵、3纵则要在上蔡和西平一带进行阻击,阻止胡琏整编第11师等敌部的北援。
10纵的任务十分艰巨,宋时轮指挥的部队必须在17日9时前赶到上蔡,拦截胡琏的敌军。事实上,10纵刚刚从涟水战役中重建过来,经过莱芜、蒙泰、孟良崮等一系列战役的锤炼,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特别是在阻击战中,10纵表现得尤为出色,常以沉稳坚韧的表现获得“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赞誉。若论阻击战的经验和实力,10纵恐怕无人敢自称第一。
然而,尽管如此,战斗依然充满了艰难险阻。当华野10纵接到任务时,已经是6月16日下午2时,而要按时到达上蔡,他们必须在短短19小时内行进180华里。知道情况紧急,宋时轮立即决定与29师一道出发,司令部也随行出动。
午夜时分,宋时轮收到前方侦察员的急报:胡琏已率部进入上蔡,整编第11师的主力已经越过洪河,直奔开封而去。面对这一突发局面,原定在上蔡和洪河附近设防拦截敌军的计划显然已无法实施。
宋时轮心中一动,迅速想到了战国时期孙膑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在胡琏抢占先机、朝着开封快速推进的情况下,他决定改变战术,围攻胡琏所在的上蔡,逼迫敌军的三个旅回援。如此一来,不仅能成功牵制敌军的增援力量,还能通过“围点打援”有效地削弱胡琏的主力。
宋时轮立即召集29师的萧峰师长和李曼村政委,亲自布置作战计划。鉴于胡琏善于自保,向来独善其身,宋时轮深知,29师必须要采取强力的攻势,才能逼得胡琏不敢再坐视不理。
6月18日拂晓,整11师的主力向10纵的29师发起猛烈攻击。面对敌军的炮火和坦克支援,萧峰和李曼村指挥部队坚守阵地,顶住了敌军的多次集团冲锋。与此同时,10纵28师在王德贵师长的指挥下,也投入了阻击战。战至黄昏,宋时轮指示部队佯装撤退,以引诱敌军深入。整11师在经过多次反击受挫后,组织起强大的反扑,然而,10纵29师和28师的部队仍顽强坚守阵地,毫不退缩。
此次阻击战中,10纵的29师损失最为惨重,尤其是87团。萧峰的29师下辖三个团,分别是85团、86团和87团。87团的团长杨德隆,四川阆中人,曾参加过长征,政委宫愚公是山东蓬莱人,副团长雷英夫是河南洛阳人,副政委李云诚则来自湖南。
6月17日,萧峰指示87团派出一个加强营接替85团防务。此时,87团的副政委李云诚带领一个加强营前往徐楼和麦仁店接防。然而,当他们到达后,陷入了敌军的包围之中。为了拯救李云诚和87团1营,杨德隆团长亲自带领2营和部分人马展开突围。经过一番激战,李云诚和1营成功突围,但杨德隆团长却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遗体被敌军夺走。
得知这一消息后,萧峰心急如焚,指示必须尽快找回杨德隆团长的遗体。为了避免敌军借此做宣传,萧峰立即派遣一支小队深入敌后寻找遗体。这个任务最终交给了87团民运股长李俊海。
李俊海,山东沾化人,18岁参军,曾在地方工作多年。接到任务后,他带领6连连长吕金良、指导员孟传忠等人小心谨慎地前行,力求避免打草惊蛇。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终于在一个叫“坟场”的小村庄找到了一名未逃脱的乡丁,从其口中得知,杨德隆团长的遗体被敌军拍照后埋葬在附近。
在经过一番复杂的布局后,李俊海和队员们开始在墓地寻找。夜色已深,空气沉闷而恶臭,大家忍受着酷热和尸臭,挥锹挖掘。终于,在破晓时分,传来消息:“找到了!找到了!”
在昏暗的灯光下,杨德隆团长的遗体被找到。虽然尸体已经腐败,但依然保存较好,身上的血迹表明他在阵亡时经历了激烈的战斗。李俊海泪流满面,心中涌动着对团长的敬意与悲痛。最终,他们在一棵古树旁将杨德隆安葬,立誓等解放后再来报答烈士的牺牲。
这场阻击战,不仅在华野10纵众多阻击战中被宋时轮所称道,也在整个开封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0纵歼敌5000余人,仅自身损失860人。杨德隆团长的牺牲,让人深感痛惜,他年仅37岁,但为战斗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
上蔡阻击战不仅是对10纵作战能力的巨大考验,也是一段令每一个战士铭刻心底的英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