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关于古代福船的海上传奇,讲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精妙与勇敢。
南宋末期,故事的主人公阿丘是一位舟师,专门负责福船的领航工作。泉州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却土地贫瘠的地区,阿丘的祖辈们决定打造一艘船,试图跨海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从那时起,造船与航海的技艺便在阿丘的家族中代代相传。一次,当福船从东南亚归航时,不幸触礁。但幸运的是,福船采用了先进的水密隔舱设计,船只才得以脱险。
夜幕降临时,阿丘和船员们使用量天尺测量北极星的高度,判断方向。然后,他们用涂抹了牛油的测深锤沉入海底,根据海底泥沙的质地、颜色和气味来推测船的位置。经过这一系列巧妙的操作,船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平安归航。
然而,这个故事也引发了不少问题:究竟中国古代的海船有多强大?福船上的水密隔舱设计到底有多高明?古代航海人员是否有专门的航海手册?阿丘他们为何从泉州出发是12月,却要到第二年夏天才回家?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央视的两部热播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和《大地之上》联手,将带我们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一探究竟。专家学者们将详细揭示中国古代海船设计和航海技术的非凡之处。
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张国刚教授表示,远洋航海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有能够航海的船只;第二,得掌握动力来源,主要是季候风;第三,导航技术至关重要,尤其是观天象和使用指南针,而这些技术在唐宋时期就已成熟。
01 水密隔舱的制造技艺
在木质帆船远航的年代,海上航行往往需要数月,船只必须具备足够的坚固性才能应对海上风浪。水密隔舱设计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它通过隔舱板将船体划分为若干互不相通的舱室。一旦某个舱室破损,其他舱室的安全不会受到影响。船员们只需对漏水的舱体进行修复,就可以继续航行,从而大大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这项技术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上海航海博物馆的中央大厅里,陈列着一艘复原的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标准帆船。它充分展示了当时中国海船的壮丽与精巧。得益于中国船只卓越的设计,宋元时期,在东海、南海及印度洋上航行的大商船几乎全是中国制造。每年都有数千艘这样的船只从中国出发,开展广泛的海上贸易。
02 古代季风航海术
香港浸会大学的谭家齐教授指出,从中国到阿拉伯或非洲的远方,船只不能仅仅依靠体力和桨力,而是要依赖风力。这里的“风”就是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温差变化引发的定向风,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方向。这种季节性的风成为古代海上航行的重要助力。
王东晓教授解释了季风的成因:在夏季,太阳直射热带地区,热带陆地温度升高,气压低,而海洋上的气压较高,造成海风向陆地吹。到了冬季,海洋的降温速度较慢,海洋温度高,陆地则较冷,这时就会形成陆风,风向正好与夏季季风相反。
这种有规律的季风变换,早在唐代便成为了古代中国航海的强大动力。中国船只在冬季随着东北季风出海进行贸易,等到夏季时,随着西南季风返回。从此,中国航海者就能在季风的帮助下往返于东南亚、印度及阿拉伯半岛之间,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贸易网络。
03 《更路簿》与航海“指南针”
在没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时代,古代海员如何确保安全航行呢?海南潭门镇的船长苏承芬保存了一本《更路簿》,这是他祖上流传下来的宝贵航海手册。苏承芬回忆道,这本小册子自曾祖父传至父亲,最终传到自己手中,里面记录了许多关于航行的知识,尤其是海岛的方位和航行的距离。
《更路簿》是南海渔民总结出来的航海知识手册,记录了从一个海岛到另一个海岛的方向、距离和海流等信息。它通过划分方位为24个方向,并用“更”作为距离单位,每个“更”代表约60华里,约等于20多公里。这本小册子对当时的中国沿海渔民来说,堪称一部“指南针”,它帮助他们安全地穿越大海,寻找渔场。
《更路簿》不仅是一部航海指南,它也是中国古代渔民与大海相伴的智慧结晶,是无数代航海者通过实践积累的经验。在这本小册子中,书写的航海知识不仅指导着他们如何抵达目的地,还记录着他们如何战胜大海的无情考验。
总结
数千年来,海洋孕育并保护了中国文明,而我们的祖先则通过巧妙的设计与技术与大海和谐相处。水密隔舱、季风航海术以及《更路簿》这样的航海宝典,展现了中国古代在航海领域的非凡成就。如今,我们通过水下考古的发现,逐渐揭示出这一切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海上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强大的船只上,更在于那份与大海对话的智慧与勇气。
若你想深入了解更多的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知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和《大地之上》将为你呈现更多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