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深感历史教训的深刻,曾对宦官权力做出严格限制,他甚至在宫门上悬挂铁牌,明确标明禁止宦官干政的警示语。
然而,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为了奖励在战斗中表现卓越的宦官们,开始提拔宦官,这一举动为宦官参政的开端埋下了伏笔。
随着明宣宗朱瞻基的继位,宦官的权力被进一步强化。他在宫中设立内书堂,指派翰林学士教导宦官读书,并完善了司礼监体制。宦官们不再只是宫廷助手,而是代替皇帝在奏章上“批红”,使得宦官干政在名义上得到了合法化。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二十四衙门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它不仅是皇帝与内阁之间权力的平衡工具,更掌控了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成为保护皇权的核心。
从表面上看,司礼监的职责似乎只是辅助皇帝,在奏章和文件上签字并加盖印章,执行皇帝的指令,但实际上,它却充满了严重的漏洞。作为皇帝与朝臣之间的唯一桥梁,司礼监的太监一旦腐败,便可能产生各种欺上瞒下、篡改谕旨等问题。如果皇帝未能及时察觉,司礼监便会取代皇权,操控朝政,带来极为恶劣的后果。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妨探讨一下明朝第一位权宦——王振,他是如何通过个人的手段,带领明朝从巅峰跌入深渊的。
王振的出生时间至今无从考证,只知他来自河北蔚州(今蔚县)。在他进入宫廷之前,曾是一名落第的秀才,因意识到通过科举出人头地的困难,于是做出了自阉的决定,成为了一名宦官。
王振凭借聪明机警的天性以及善于察言观色的能力,深得明宣宗的宠爱,被任命为东宫局郎,成为年仅五六岁的太子朱祁镇的贴身太监。由于太子朱祁镇性格调皮,孙皇后束手无策,只有王振能哄他开心,俨然成了太子的亲信。
然而,天命难测。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年仅八岁的朱祁镇继位成为明英宗。由于年纪尚小,实权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手中,而张太后并不关心政事,于是内阁“三杨”代替太皇太后处理朝政。虽然太子无法直接参与朝政,但在内廷中依然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他非常喜爱王振,于是破格任命其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也标志着王振逐渐走上权力巅峰。
朱祁镇的这一决定,虽然符合君主更替的惯例,却无意中为王振之后的擅权铺平了道路。实际上,王振早有宏图大志,他自阉入宫的目的便是为了权力,因此,当他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后,野心迅速膨胀。尽管当时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的三杨仍在职,但王振却保持低调,暂时忍耐,将重心放在讨好朱祁镇并培养自己的党羽上。
在朱祁镇即位的前几年,王振几乎不参与朝政,而是深得宫中上下的宠爱。通过巧妙地结交、结党,他在朝中积累了大量支持者。更重要的是,时常有大臣在朱祁镇面前夸赞王振,逐渐增加了王振的权势。
举个例子来说,正统六年(1441年)十月,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的重建工程完工,朱祁镇举行宴会,宴请文武大臣及王公皇子。按照明朝礼制,宦官是不被允许参加宴会的,但朱祁镇在宴会中看不到王振,感到缺少了什么,于是立即派人请他来。王振见使者到来后,自比周公,向朱祁镇抱怨道:“周公辅佐成王,何以我不能出席宴会?”此番话虽带有埋怨之意,但使者将其传达给朱祁镇后,朱祁镇不但没有责怪王振,反而感到自己未曾照顾到王振的情绪。
随后,王振在宴会上受到了特别的待遇。明英宗不仅为他专门安排了座位,还让他坐在离自己最近的位置,俨然宰辅之臣。这一事件清楚表明,尽管张太后依旧掌权,王振的地位却已经不容小觑。
到了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去世,而三杨中的杨荣已去世,杨士奇因儿子涉案辞职,杨溥则因年老而逐渐退居幕后。至此,内阁不再能有效约束王振,擅权的条件基本具备,王振开始加速布局。
首先,王振将明太祖朱元璋挂在宫门上的“禁止宦官干政”铁牌摘除,实际上为自己的权力扩张扫清了障碍。接着,他在京城内兴建豪华府邸,以显示自己的权威,震慑朝中大臣。
紧接着,王振开始影响朱祁镇的决策,向年仅十五岁的朱祁镇建议加强对朝臣的治理,并提出了“重典治御臣下”的方案,朱祁镇对此表示赞同。这样,王振开始掌握了朝政的实权。凡是向他巴结的,都能获得升迁,而那些敢于反对他的人则被贬到远地。不到一年,王振的党羽遍布朝廷,甚至一些内阁重臣的亲戚和朋友也被他提拔,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个阉党集团的核心。
然而,王振的野心不仅仅限于权力,他还极度贪财。为了敛财,他甚至公开为官职定价,要求官员送礼来谋取升职。那些不送礼的官员便会遭到贬职或排挤。时任地方官员的于谦,便因拒绝给王振送礼而险些丧命。正统十一年(1446年),于谦因清廉刚正,未给王振送礼,被捏造罪名,差点被斩首。只有山西、河南的官民联合上书,才让朱祁镇感受到压力,最终放走了于谦。
此外,王振不仅贪财,更与外族结党谋取私利。他纵容瓦剌势力日益强大,甚至私下与瓦剌王公进行交易,谋取巨额利益。在王振的扶持下,瓦剌逐渐壮大,对明朝边境造成了严峻威胁。最为恶劣的是,王振不仅允许瓦剌扩大使团,还为瓦剌提供军事支持,进一步加剧了明朝的边疆危机。
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也先以三千人进贡,王振接纳后降低了回赠的价格,将差额私吞。由于王振的贪婪,瓦剌不满,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并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