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蜀汉五位名将中,只有马超的生卒年被记载,其他四人的出生年份至今无从考证,因此我们无法得知他们的具体寿命。马超的死因则在《三国志》中有所记载:“章武二年卒,时年四十七。” 这个年纪对于一位英勇的战将来说,显得有些年轻。那么,马超为何会在四十七岁便去世?他是因与许褚、张飞的激战而身体过度劳累,还是因为长时间的心情郁结导致身体不堪重负而早早死去?
本文开头,特别强调了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列为“五名将”而非传统的“五虎大将”,这是为了从史料出发,探索这五位将领的真正地位。《三国志》中的五名将领被同列在一传之中,地位几乎与曹魏的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相当,显然超越了仅为四方将军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
这种“高一级”并非仅指他们的官职,而是他们在各自阵营中的战略地位。五虎大将中,只有张飞和马超被封为乡侯,而与他们同列的曹魏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张郃、徐晃都只是县侯。而在小说中,赵云活到了晚年,虽然他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不同的版本,但史料却给出了马超生卒年比较明确的时间点。
在所有三国名将中,像周瑜、马超这样壮年早逝的情况尤为典型。周瑜在三十六岁时死于病痛,而马超在四十七岁时早逝,这两位都成了历史中的悲剧人物。演义小说与史实对马超早逝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有说他死于长时间的激烈战斗,尤其是与许褚和张飞的单挑大战,消耗了他大量的体力,甚至有传闻称马超的死亡与这些长时间的对决直接相关。
然而,演义小说虽然生动,却不应作为史实的直接依据。马超与张飞和许褚的对战并不是简单的单挑,毕竟,他们作为指挥官的责任是坐镇指挥,并非亲自上阵。小说中的“激烈战斗”只能当作文学创作的夸张,而真正的死因应该更多地归结于他生前的精神和情感困境。
《三国志》中的一段记载,也为我们提供了马超死因的线索:“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马超虽然有过显赫的战功,但他在蜀汉的日子并不幸福。他长期处于精神上的压抑与孤独之中,尤其是他曾举报了自己的同僚彭羕,导致后者被处死。自此,马超失去了所有的知己和朋友,孤立无援。这样的孤独感与内心的煎熬无疑加速了他健康的恶化。
马超死前写给刘备的遗表中,曾写道:“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余无复言。”他深感自己背离父亲和兄弟的决定是错误的,也因此无法摆脱内心的愧疚与自责。他的死,除了身体的衰竭,更是内心痛苦的最终爆发。
如果马超当年没有选择与韩遂联合反叛曹操,或许马腾一家的命运就能有所不同。马超的叛变与马腾的灭族是密切相关的。史书中明确记载了马超叛乱与马腾一家被曹操诛杀的时间顺序,如果他在渭南之战中获胜,马腾或许能继续存活,而马超家族的命运也会大有不同。然而,马超的失败彻底摧毁了他的一切,导致他在八个月后丧失了整个家族,最终只能与堂弟马岱一同残喘。
马超的死,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凶手,虽然演义小说曾将责任归咎于许褚和张飞,但从史实来看,马超的死亡更多是由他自身的精神痛苦与身心压力所导致的。面对家族的灭亡与自己的错误选择,马超再也无法承受内心的痛苦。对于马超来说,他的死不仅仅是肉体的消逝,更是他无法挽回的心灵崩溃。
史料中的记载并不让人对马超的死因产生更多的疑问,他的死亡完全可以看作是内心的郁结导致的早逝。而演义中的美化与戏剧化无疑掩盖了更为真实的悲剧性。马超的死亡,或许正是他最深的悔恼和痛苦的直接反映,也让我们在看待三国历史时,不仅要关注战争与英雄事迹,更要理解那些英雄背后的复杂心境与命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