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军队接连溃败,许多蒋氏将领和士兵纷纷高举义旗,选择弃暗投明,我党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对于那些坚持抵抗到底、战败被俘者,我党也未对他们施以苛刻,而是通过改造和教育,引导他们重新回归人民阵营。
但唯独有一位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被称为蒋介石“大管家”的高级将领,毛主席亲自下达指示,明确“不接受他的投降!”
那么,这位被特别点名的人究竟是谁?
他为何与蒋介石关系如此密切?
他到底犯下了什么严重罪行,使得宽厚仁慈的毛主席也要对他另眼相待?
这位国民党高级官员就是何应钦——在黄埔军校内被戏称为“慈母”,与蒋介石并称“蒋何”的重要人物。
何应钦生于1890年,故乡位于贵州偏远的兴义县,山清水秀却交通闭塞。1905年,他考入县里的高等小学。穿着青衣、脚踏草鞋、举止显得粗俗,因而被同学们戏称为“乡巴佬”。但何应钦并未因此气馁,性格倔强的他暗自立志,誓要超越那些县城里的纨绔子弟。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凭借优异的成绩,何应钦两年后考入贵州陆军小学。1908年,他以清陆军部留日考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日本振武学堂第11期学习。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师兄蒋志清,也就是后来改名为蒋介石的那位传奇人物,就在振武学堂第10期。
在留学日本期间,何应钦加入了同盟会,积极参与反清活动。蒋介石当时也属于同盟会,跟随陈其美,因此两人算是同志,虽不甚亲密。
武昌起义爆发后,二人均回国,继续跟随陈其美参与革命。蒋介石担任沪军23师5团团长,何应钦则是3团的一个连长。讨袁失败后,两人再次逃回日本避难,一同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深造,蒋介石主修炮兵,何应钦则选择更为扎实的步兵科。
毕业后,二人暂时各奔东西,少有交集。何应钦回国投身黔军,因仕途不顺又转至滇军。在滇军安顿不久遭遇刺杀,被迫投靠在上海的大舅子王伯群。那时,何应钦经济拮据,甚至无力支付寓公费用。
投靠孙中山未果,因为孙正遭陈炯明围攻;投奔北洋政府也无门路。正当他困惑彷徨时,1923年在上海巧遇准备赴苏考察的蒋介石,得知黄埔军校即将筹建。不久,王伯群又介绍他认识了孙中山。最终,在蒋介石铁杆好友王柏龄的保荐下,何应钦被邀与蒋介石共同筹办黄埔军校。由于两人曾是校友、战友,蒋介石对何应钦十分器重,何应钦也因此获得一份稳定职位,成为黄埔军校仅次于王柏龄的第三号人物。
那么,何应钦在新岗位上的表现如何?
虽然凭借关系进入黄埔军校,但何应钦与好逸恶劳、荒淫无度的王柏龄截然不同。作为黄埔一期的总教官,他严于律己,勤勉尽责。
开学前一次军事演习中,模拟攻占军校后方一座山头,有两个作战方案:一是绕到山后迂回进攻,损失少但速度慢;二是正面强攻,速度快但伤亡大。何应钦毫不犹豫选择了风险较大的强攻,这与蒋介石的战略不谋而合。蒋介石对此大加赞赏,称其有“冒险犯难”的精神,这也成为后来“黄埔精神”的重要体现。
孙中山和蒋介石都有喜欢长篇大论的习惯,讲演时最少得花一两小时。开学典礼上,孙中山慷慨激昂地发表长篇讲话,何应钦则始终保持标准军姿,专心聆听,毫无倦怠。这一态度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下午的两小时阅兵式中,作为总指挥的何应钦表现优异,令各路军阀代表敬佩不已。
蒋介石成为校长后,更加滔滔不绝地讲话,台下学员逐渐显露出疲态,唯独何应钦始终坚定不移,显示出非凡的意志力。
在作息上,何应钦以身作则,每晚九点半休息,清晨五点起床,带领学员进行长跑训练。平日里与学员同吃一锅饭,训练时常穿草鞋,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1924年11月,孙中山来军校检查工作。何应钦率领一期学员展示了炮台筑城演练,孙中山大为满意,感慨说自己“虽死也能安心”。
1925年初,广东国民政府发动针对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黄埔学生首次参战,意义重大。
2月初,何应钦指挥教导第一团成功攻占淡水城,旗开得胜,声名鹊起。3月13日,在棉湖一战,第一团迎战陈炯明麾下猛将林虎。林虎所率粤军第1军兵力为黄埔东征兵力十倍且占据优势地形。
战斗持续至下午,双方胶着难分胜负。负责侧翼迂回的教导第二团在王柏龄指挥下行动迟缓,致使粤军集中兵力包围第一团,局势危急。更棘手的是,蒋介石和苏联军事顾问皆在何应钦指挥部内。
战况激烈,敌军一度逼近指挥部百米之内。何应钦下令死守,亲自率机枪排顽强抵抗。幸得钱大钧接替王柏龄指挥第二团及时赶到,与何应钦里应外合,最终击退敌军。
棉湖之战,黄埔军学员伤亡过半,但以三千兵力击败二万陈炯明精锐。蒋介石将3月13日定为与何应钦共患难的纪念日。
从此,何应钦在蒋介石心中地位超过了贪生怕死、不务正业的王柏龄,成为其最信赖的心腹大将。同时,何应钦在国民党党内、军队及黄埔学生中威望达到顶峰,这也解释了为何蒋介石对他既器重又有所忌惮。
黄埔军校时期还有一趣闻:校内皆知蒋介石性格暴躁,动辄发火,而何应钦则温和谦逊,被师生戏称为“慈母”,相对蒋介石的“严父”。
当时,为争夺国民党最高领导权,蒋介石以黄埔军学员为骨干组建第1军,何应钦任军长,足见蒋介石将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于他。
1926年初,蒋介石致电何应钦,称汪精卫与苏联顾问合谋排挤自己,想要辞职避祸。何应钦立即表态无条件支持,稳住蒋介石,随后蒋发动“中山舰事件”。
1926年7月,何应钦任北伐东路军总指挥,率黄埔系中央军一路北上,攻占南京,取得辉煌胜利。
然而,这却成为他革命生涯的分水岭。
1927年4月9日,何应钦派兵强行解除共产党林伯渠所辖第6军3个团武装,包围江苏党部和总工会,展开抓捕行动。知情者无不明白其意图。
4月12日,蒋介石、何应钦、白崇禧狼狈为奸,发动血腥反革命政变。白崇禧献计,何应钦出手,其指挥的26军在上海、南京横行杀戮。
1960年,毛主席会见外国友人时曾痛心回忆:“当时五万党员被杀害许多,还有被抓捕的。”
因此,何应钦虽外表温和,却在残害共产党同志时毫无怜悯,冷血至极。
但在反动派内部,真情从未长存。
1928年8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乘蒋介石败于孙传芳之机逼其下野。蒋介石无助地求助何应钦,后者却低头沉默,认为蒋难逃桂系掌控。
蒋介石首次下野,何应钦这次是唯一一次重创了蒋的自尊心。
然而,内斗并未削弱何应钦的军事实力。龙潭之战中,面对士气高昂的孙传芳,何应钦率300勇士亲赴前线,最终全歼5万敌军,缴获4万枪支,避免了北伐军覆灭的危机,也为蒋介石守住中南五省的统治核心区域。
1928年初,蒋介石东山再起,亲赴徐州第一路军指挥部,将何应钦的军职撤销,自任总司令。
但何应钦没闲着。北伐结束后,蒋介石意图整编杂牌军,桂系发动叛乱,蒋桂大战于1929年3月爆发。
环顾四周,蒋介石发现唯一有能力、有威望,能整合黄埔系将领的,唯有何应钦。
于是,何应钦出任总参谋长,率部大败桂系“钢军”,打得李宗仁和白崇禧苦不堪言。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指挥中央军北上,何应钦则率杂牌军在衡阳几乎将桂系势力摧毁殆尽,还抽调3个师支援蒋介石。
凭借如此“用兵如神”的表现和对蒋介石的忠诚,何应钦成为“围剿”苏区的首选指挥官。尽管如此,他在与红军的战斗中并未取得好成绩。
前四次“围剿”中,何应钦指挥了三次,蒋介石一次,结果都是惨败,双方都难辞其咎。蒋介石用人原则是“可以无能,但不能不忠”,何应钦勉强算不上无能。
“九一八事变”后,何应钦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双方合作推动了民国版的“宋金议和”。何应钦亲自背负骂名,与日寇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主动割让华北大片土地。
尽管如此,何应钦的仕途依旧节节攀升。1935年4月,他晋升陆军上将,位列八名上将中的第四位,仅次于阎锡山、冯玉祥和张学良。作为当时黄埔系唯一的上将,足见蒋介石对他的认可。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何应钦任军政部长,临时掌管南京大权,与戴季陶主张武力镇压张学良和杨虎城,并派出飞机轰炸西安郊区。宋美龄得知消息后,与“主战派”大吵大闹。
外界传言何应钦意图谋害蒋介石、图谋篡权,实则不然。他表面高唱“政治正确”的强硬路线,私下却对“和谈派”说:“你们要私下营救,我不管。”后来宋美龄赴西安的航班正是由何应钦安排。
不过,他与戴季陶的“苦心”未被宋美龄理解,反而被她向蒋介石告状。蒋介石倒是明白,曾在信中写道:“每天听见飞机轰炸声,心里才踏实。”
这也解释了为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依然与何应钦保持密切关系,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