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幼孜和练子宁两人都是明朝初期杰出的文臣。金幼孜出生于江西省峡江县一个名为罗田镇的偏僻小村庄——徘山村,而另一位名士练子宁则来自同样位于江西峡江的水边镇,具体来自黄家村。作为同县的乡亲,两位才子不仅在地方上颇有名气,还曾共同前往新淦县,作为邑庠生参加科举考试,这个身份也被称为秀才,意指他们在学术上的追求和努力。
两人初次相识于课堂,很快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练子宁毫不犹豫地对金幼孜表露心声:“将来你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而我则会成为忠诚不渝的臣子!”事态的发展恰如练子宁所预言的那样,最终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仕途,一个成为了国家的显贵,另一个则坚持理想,忠心报国。
练子宁与金幼孜的友情之所以有着如此迥异的结局,主要在于他们对待朱棣篡位事件所持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练子宁心中怀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尽管他提出的诸多劝谏意见常常遭到当时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忽视,但当朱棣攻占南京城后,练子宁依然坚守忠诚,决不背离朱允炆的统治。
在被朱棣抓住后,他毫不畏惧,直言不讳地谴责朱棣的行为,立场坚定。他的表现令朱棣勃然大怒,命令将他处以割舌之刑,朱棣声称:“我并非造反,只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对于王朝的篡位,练子宁闻言后,忍无可忍,他用手沾染自己在口腔内流出的鲜血,在地上写下了“成王安在?”四个字,控诉朱棣的荒唐理据。
由于他的反抗,朱棣愤怒至极,随即下令对练子宁施以凌迟处死之刑,并诛连其全家,共有151人被杀,还有371名亲属被流放边疆,命运坎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幼孜的态度。当朱棣入主南京后,金幼孜却不遗余力地表达对新皇帝的忠诚,加之他自身的才华使得他迅速引起了朱棣的关注和重用。很快,他被任命为内阁的一员,与当时的重要官员如解缙、胡广齐名,成为朝廷的核心人物。
在后来的岁月里,无论朱棣征战北方还是在京城处理政事,金幼孜始终被朱棣带在身边,享受着荣耀与宠爱。在永乐年间,金幼孜的地位节节攀升,甚至在洪熙年间一度身兼三职,分别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和翰林学士,薪俸丰厚,权势显赫。
进入宣德年间,才华横溢的金幼孜还担任了《太宗实录》和《仁宗实录》的主要编纂工作。最终,他在宣德六年的秋日安详去世,享年六十四岁,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