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老凤池边蹲不去,饿乌台上噤无声”——北宋曾公亮
创始人
2025-09-21 17:33:37
0

曾公亮是北宋中后期政治舞台上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出身于名门望族晋江曾氏家族,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不仅见证了庆历新政、濮王之议、王安石变法等重大政治事件的兴衰,也直接参与了这些历史进程。曾公亮所处的时代,是北宋仁宗晚年表面繁荣却暗藏危机,直到神宗初年经历剧烈变革的关键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重要官员的更替,他都是亲身经历并参与其中的。那么,曾公亮到底经历了哪些风云变幻呢?

曾公亮的一生跨越了真宗、仁宗、英宗和神宗四朝,但他的政治活动主要集中在仁宗、英宗以及神宗初期。真宗、英宗、仁宗统治的六十多年里,是宋朝中央集权逐步巩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与此同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衰败也在不断加剧,使宋朝的统治陷入了深重危机。

曾公亮自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以进士第二名考中后,家族地位明显提升。他少年时期生活较为优越,受到父亲的严格教导,文化修养快速增长。随着父亲官场沉浮,曾公亮也随之辗转各地,这段经历极大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和眼界。大约从二十岁开始,他走上游学之路,拜访当时名师,开始了漫长的学习和交游生涯。

游学生活不仅让曾公亮对底层社会有了切身感受,也使他结识了不少文人义士,为其未来的仕途打下了坚实基础。仁宗即位后,按照惯例,官员子弟通过朝贺可以得到初级官职,但曾公亮并未走这条路,因为这种“斜封官”被当时人鄙视,他选择通过科举考试正途上仕。

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曾公亮参加科举,以进士第五名中第,先被授太常寺奉礼郎,后知杭州临安县,未行改任知越州,再后来知会稽县。初任会稽县令时,他展现出干练与勤政爱民的作风,认真履行地方官的职责。

然而,就在曾公亮仕途渐入佳境,雄心勃勃准备大展拳脚时,会稽县爆发了“贱买民田”事件。《宋史·杨绘传》记载,曾公亮在任内涉及非法抢占民田,后借助与曾巩之父曾易占的私交得以不了了之。此外,曾公亮有贪财的缺点,此事最终导致他被贬为监湖州酒务的小官。此经历让曾公亮深刻体会到官场险恶,日后行事更加谨慎。

经过数年监湖州酒务官职的沉淀,曾公亮仕途迎来转机,逐渐被召回朝廷。在仁宗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年间,曾公亮度过了相对平稳的官宦生涯,先后任职几处较为清闲的官职。自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至庆历元年(1041年),他的仕途相对顺畅,先由监湖州酒务回京述职,升任光禄寺丞。此时,辽西的元昊称帝消息传来,朝廷一时震动,主战与主和两派争论激烈。

仁宗听取群臣意见后保持谨慎态度,曾公亮以博士身份上奏《征怀书》,提出“以德怀柔,不率然后加兵”的策略,最终促成元昊请臣中国,未发动战争。曾公亮在这一事件中显示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与务实的外交主张,为宋夏关系稳定立下功劳。

随后,曾公亮被调任王府侍讲、兼任睦亲宅、北宅讲书、潞王宫教授,继而升迁为尚书屯田员外郎。他文采斐然,受召试学士院并授集贤校理,这段漫长的“清要官”经历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积累了丰富经验。

仁宗朝,曾公亮凭借科举平台和自身才智,从普通书生成长为一位干练的政治家,逐步步入权力核心,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典型代表。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仁宗去世,无嗣,由濮安懿王允让之子赵曙继位,即英宗。英宗体弱多病,早期由太后曹氏垂帘听政,后在韩琦、曾公亮等重臣支持下亲政。英宗生父名分引发朝廷“濮议之争”,最终在曾公亮和韩琦等人的努力下获得解决。

曾公亮与韩琦等人在辅立英宗即位、恢复太后权力、平息濮议争论中表现果断,极大稳定了朝政。神宗即位后,作为三朝元老的曾公亮继续卷入朝政大变革,并发挥重要作用。

曾公亮极力推荐王安石入仕,“初,上欲用王安石参知政事,曾公亮荐之。”神宗对曾公亮极为信任,使他在朝堂中拥有崇高威望。王安石得以进入权力核心,正是因为有曾公亮的鼎力支持。

除了举荐,曾公亮还积极拥护王安石变法。面对新法推行中的困难,他坚定支持,成为变法派的重要助力。熙宁二年(1069年)三月,神宗召集群臣讨论宗室改革,旨在节约财政开支,曾公亮与王安石合作默契,最终赢得皇帝支持。

然而,支持变法也引来反对派抨击,他们指责曾公亮“岂执政大臣之体乎”,甚至要求罢免,苏轼也曾批评他未能挽救正朝。面对攻击,曾公亮坚持己见,继续为新法助力。

尽管支持变法,曾公亮在具体主张上仍有异议,尤其在人才选拔和政策细节上与王安石存在分歧。例如,王安石提出出售广惠仓田,充实赈灾仓储,曾公亮则认为此举损害佃户利益,“有如己业”,最终只利于官府,不利百姓。

王安石得到皇帝坚定支持,然而这种重利轻义的政策,体现了法家“术”的思想,与传统儒士的价值观相悖,注定难以广泛推行。双方矛盾不可避免。曾公亮的异议不等同于反对变法,他更多是为修正缺陷、促进新法顺利施行而发声。可惜王安石性格刚愎,难容善言,导致冲突加剧,令人惋惜。即便如此,曾公亮对王安石的推荐及支持仍不可忽视。

熙宁四年(1071年),时年七十二岁的曾公亮,以“司空、河阳三城节度使兼侍中、集禧观使”名义虚衔在家赋闲。正值朝廷征讨西夏,关中地区战略重要,朝廷急需元老镇守,遂强令曾公亮出任永兴军路安抚使兼判永兴。

在任判永兴军期间,曾公亮致力剿灭长期为患的盗贼,维护地方治安。雍州郊外山林阻隔,盗贼藏匿其间,时常抢劫富户,甚至残害反抗者,民众苦不堪言。曾公亮采取“购以厚赏”悬赏捉拿及分兵搜捕相结合的措施,数月内大致清剿完毕。此外,他还成功平息了一场谣言风波。

年近古稀的曾公亮依然精力充沛,在永兴军任上稳固边防、安抚民心,政绩显著,展现了他务实清廉的治政风范。

曾公亮由地方到中央,由一介书生成长为当朝宰相,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始终坚守“执政为民”、“清廉自守”的为官理念。在地方,他注重农业发展,关怀民生,维持社会秩序。任会稽时修水利治理镜湖,知郑州期间严厉打击盗贼,治安大为改善,开封任上更是不畏权贵,伸张正义。

中央时,他参与国家文献修编,文采斐然,积极参政议政。任宰相时,与韩琦合作无间,推动多项改革,着眼于“仁民”,缓解民间疾苦,如废茶禁、归还土地、设广惠仓救助贫困。

他心系国家与百姓,积极参与范仲淹改革,后又推荐王安石,支持新法推行。晚年虽已高龄,仍受朝廷重用,临危受命镇守边疆。

元丰元年(1078年),曾公亮辞世,享年八十。皇帝亲临哀悼,停朝三日,赠予太师、中书令等尊号,谥号“宣靖”,与英宗合祀庙廷。神宗赞誉他“谨畏周密,内外无间言,受遗辅政,有始有卒,可方汉张安世”,这是对他一生政绩的高度评价,也是他为官生涯的真实写照。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国家的灭亡都是因为遭遇了强大的外敌,而少数国家...
2025-09-21 13:05:52
原创 ...
总有人说,历史如同一场轮回。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
2025-09-21 13:05:41
原创 ...
刘邦和项羽的首次交战,彭城之战,完全以惨败告终。刘邦带领的56万大...
2025-09-21 13:05:40
原创 ...
刘彻从胶东王升至太子,这一路可谓波涛汹涌,充满了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
2025-09-21 13:05:34
原创 ...
1995 年,一位老将军的遗体在火化时,骨灰中筛出了 11 块金属...
2025-09-21 13:04:39
原创 ...
牧野之战与周武王的胜利 牧野之战,周武王以少胜多,凭借着英勇的战斗...
2025-09-21 13:04:35
原创 ...
前秦(351年~394年)是氐族雄主苻健建立的朝代,也是东晋十六国...
2025-09-21 13:04:19
首展重温“烽火卢沟”
本报讯(记者 孙颖)昨天,“宛平博物馆之城”上新,位于宛平城西门内...
2025-09-21 13:04:14
原创 ...
古今战争从未缺少失败者。秉承“成王败寇”的观念,有人宁死不屈,有人...
2025-09-21 13:04:14

热门资讯

(田径世锦赛)女子标枪颁奖仪式 当日,202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标枪颁奖仪式在日本东京举行。 9月21日,亚军拉脱维亚选手西蒂...
2025世界赛艇锦标赛正式开幕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9月21日,拥有百年历史的世界赛艇锦标赛首次在中国上海鸣笛开赛...
原创 九... 抗日战争:如果张作霖未死,东北军是否能抵抗?九一八90周年回顾 如果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时坚定抵抗日...
原创 一... 一旦真正爆发战争,美国军事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这一缺陷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国运乃至生死存亡。 ——首...
“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在港开幕 新华社香港7月11日电(黄茜恬)由香港文联主办的“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11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开幕。展...
原创 唐... 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吐蕃崛起,王朝的建立可追溯至他的迁都,最初是从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
原创 “... 民众是国家的基石,构成了国家的最基本元素,而他们又是国家最为重要的部分。没有民众,就没有家庭,更谈不...
原创 公... 在古代社会,相较于后世诸多朝代的女性地位,汉朝时期的女性无疑享有更为宽松和尊崇的地位。 因此,在汉...
原创 为... 提到两宋历史,许多人会有这样的印象:认为两宋的皇帝缺乏雄心壮志,甚至软弱无能,导致北宋时期在契丹和西...
原创 唐... 唐朝的巡视制度,建立在前朝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汉朝的巡视传统。因此,唐朝的巡视种类和模式,某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