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佐,明朝前中期的一位卓越官员,出生在太康县。年轻时,他才华出众,在建文二年成功考取进士,并被派遣到庄浪担任知县。一次端午节,当地的许多武官与将校聚集一堂,举行射箭比赛。因为顾佐是个文官,他们本想借此机会取笑他一番。然而,令他们惊讶的是,顾佐却毫不费力地一箭命中目标。这一举动令所有武官将校都刮目相看,纷纷为他折服与钦佩。
随着时光流转,顾佐的仕途逐渐上升。永乐初年,他被提拔为御史,展现出卓越的行政能力。永乐七年,顾佐被派遣前往庆远府,负责招抚当地的蛮族。随后的工作也同样重要,他负责了四川地区优质木材的采集任务,将这些木材送往北京用于建筑工程。接着,他随朱棣一同北征蒙古,历经战火洗礼,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回京后,他被任命为江西按察副使,并在这一职务上屡建奇功,后来又被调回任应天府尹。
作为应天府尹,顾佐行事公正,严厉而不失温情,刚直不阿,令地方官员和百姓敬畏。他的治理风格与北宋包拯相似,当地民众甚至将他誉为“包公”。随着朱棣定都北京,顾佐被改任为顺天府尹,之后又被调任为贵州按察使。仁宗朱高炽继位后,顾佐的职务再度提升,调任贵州通政使。宣德三年,大学士刘观因贪污被罢职,杨士奇等人推荐顾佐出任京尹。他出任后,迅速整顿政务,稳固了国都的秩序,赢得了朱瞻基的极大赏识。由于治理有方,朱瞻基提拔他为右都御史,开始委派他调查不称职的御史。
顾佐接到命令后,立即行动,经过一番严格考察,废黜了严暟、杨居正等20位贪污腐化的御史,将他们贬到辽东各卫做低级官员。同时,他提拔了邓棨、程富教等四十余名优秀的进士和国子生,认为他们具备了足够的才能,能够担负起御史的重要职责。三个月后,经过检验,顾佐所提拔的人才都顺利被任命为御史,朝廷因此焕然一新,清廉风气得到了有效的维护。
然而,到了宣德四年,一名奸吏上奏弹劾顾佐,指控他接受隶役的钱财并私自遣送他们。朱瞻基得知此事后,便秘密将奏章拿给杨士奇查看,询问其意见。杨士奇解释道,历代中朝官员的俸禄并不丰厚,许多事务需要依赖隶役提供帮助,而在他们获得自由后,返回家乡耕种,为国家带来更多税收。这种做法自古以来皆有,因此,顾佐并未做错什么,反而是为国尽力。听了杨士奇的解释后,朱瞻基不禁感叹:“朕的这些大臣居然如此贫困。”他怒斥弹劾顾佐的奸吏,并表示将会交法司严惩。
然而,杨士奇却劝阻道:“这些琐事不值得陛下动怒。”朱瞻基随即召见顾佐,告诉他事情的经过,并要求他亲自处理。顾佐在接到命令后,恭敬叩头,表示感谢,并找到了那位弹劾自己的奸吏。他严肃地告诫道:“皇上已命我处置你,你若悔改,我定会宽恕。”朱瞻基得知后,深感欣慰,认为顾佐是一个通情达理、识大体的好大臣。
正统初年,顾佐继续严厉考察御史,最终废除了15名不称职的官员。在这些被废除的官员中,有一位名叫邵宗的御史,他已任职九年,且通过了吏部的内部考核。邵宗上书申辩,并得到吏部尚书郭琎的支持,认为他一直表现优异。对此,朱祁镇勃然大怒,责骂了顾佐。面对这一情况,顾佐决定主动上书请求退休。朱祁镇虽然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为了表彰顾佐的忠诚与功勋,特意命令户部免除顾佐家中的赋税与徭役,作为奖励。最终,顾佐在正统十一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顾佐的一生,虽历经波折,却始终坚守正直与清廉,终究被后人铭记。他的功绩,作为明朝历史上的一段光辉篇章,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