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曹丕继位成为魏国的皇帝后,为了巩固政权并拉拢有权势的世家大族,他实施了“九品中正制”,这项政策迅速推动了世家大族的崛起,使得这些家族在国家政务中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权力逐渐集中在他们手中,甚至能够左右魏国的朝政。
司马懿出生于名门世家,他的祖先曾在东汉朝廷担任过征西将军、豫章太守、颍川太守等显赫职务,而他的父亲司马防更是官至京兆尹,位高权重。司马懿自幼才智过人,一生东征西讨,为曹魏政权立下赫赫战功,逐渐成为世家大族中的佼佼者,举足轻重的人物。
公元239年,魏国的君主魏明帝曹叡去世,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同根据曹叡的遗诏辅佐年轻的皇帝。司马懿被任命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肩负起了重大的权力职责,与曹爽共同掌控魏国的军事和政治大权。
然而,曹爽为了增强自己的权力,不断设法排挤司马懿,甚至通过各种手段向皇帝进言,将司马懿调任为一个没有实权的太傅。司马懿深感不满,对曹爽夺权的行为充满了愤懑,但当时两者之间的实力差距悬殊,司马懿只能忍气吞声、隐忍不发。
在此背景下,司马懿开始暗中策划对曹爽的反制。他上书称自己身体不适,需要请病假并辞去重要职务,曹芳对此表示批准,于是司马懿以病体为由退出朝政,回到家中。表面上他装病不问政事,实际上他却开始在背后进行密谋,暗中联络各方势力,策划反击,准备摧毁曹爽的权力。
这些阴谋只有极少数人知情,甚至连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也毫不知情。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芳前往洛阳祭扫魏明帝的高平陵,曹爽随行带领大批亲信将领。趁此机会,司马懿突然宣告病愈,迅速恢复行动,采取了果断的措施。他让儿子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率兵驻扎在司马门,控制了洛阳,并上奏给曹芳,揭发曹爽的罪行。
曹爽最初在是否反抗司马懿的控制问题上有所犹豫,最终在司马懿的口头保证下,他决定投降。然而,当曹爽兄弟返回洛阳后,刚一到府,就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命令在曹爽府邸的四角修建高楼,安排亲信在楼上监视曹爽的一举一动。曹爽在无望中焦急万分,不知该如何应对。
不久之后,司马懿以“谋反”罪名将曹爽处死,并连带清除他的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人,甚至灭了曹爽的三族。而对于那些曹爽门下的二流人物,司马懿则采取了相对宽松的处理措施。经过这场高平陵政变,司马懿终于掌控了魏国的政权,然而这也意味着他自己进入了一个充满风险的权力旋涡,随时可能受到威胁。
司马懿虽然成功控制了魏国大权,但他深知自己骑上了“老虎背”,随时面临被推翻的可能。为了保持权力,他必须时刻警惕那些可能从背后攻击他的势力,必须清除任何可能的反对者,否则自己也会像曹爽一样,随时面临被清除的命运。因此,司马懿不仅要在朝廷上稳定自己的权位,还要小心翼翼地应对来自各方的暗算。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的戊寅日,司马懿在洛阳病逝,享年73岁。临终时,他留下了一句简短的遗言:“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这短短的九个字成为司马懿最后的遗训,他的后代因此发誓,不再为他扫墓,以此表达对其一生权谋的深深敬畏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