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统治者,执掌晚清政权长达47年;她生活奢靡无度,却也曾力推洋务运动;她残酷镇压维新变法,却在生命最后时刻启动立宪改革。
慈禧太后(1835-1908),这位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究竟该如何评价?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叶赫那拉氏。
慈禧太后晚年朝服像,尽显威严气势
1851年,16岁的叶赫那拉氏通过选秀入宫,被封为兰贵人。这个出身满洲镶蓝旗的少女,凭借过人的聪慧与政治嗅觉,在尔虞我诈的后宫中脱颖而出。1856年,她为咸丰帝生下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母凭子贵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驾崩,年仅26岁的慈禧与慈安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一举铲除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集团,开启两宫垂帘听政的时代。从此,这位年轻寡妇站上了大清帝国的权力巅峰。
《月漫清游图》由清代画家陈枚
慈禧的执政生涯充满矛盾与反复:
极富戏剧性的是,这位冥顽不化的守旧派人物,竟于生命的最后三年(1906 - 1908)蓦然转向改革之途。她宣布“预备立宪”,甚至提出了比日本明治维新更为激进的“九年开国会”计划。
历史学者曾言,倘若她早辞人世十年,亦或是晚赴黄泉十年,历史对她的评价或许会判若云泥。
慈禧的私人生活极尽奢华,堪称历代后妃之最: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在仪鸾殿去世,留下"不得再行垂帘"的遗诏。耐人寻味的是,她与光绪帝的死亡仅相隔不到24小时,这桩"世纪谜案"至今仍是清史研究的热点。
慈禧定东陵隆恩殿,极尽奢华之能事
近年来,学界对慈禧的评价渐趋多元:
正如剑桥大学方德万教授所言:"把清朝灭亡归咎于一个人,就像把泰坦尼克号沉没归咎于某位乘客。"慈禧的悲剧,某种程度上是传统中国面对现代性冲击的缩影。
站在21世纪回望,慈禧太后就像一面多棱镜:
或许,恰如她那长达二十五字的谥号所隐晦预示的那般——这个女人的一生,注定要在颂扬的赞歌与诅咒的怨声中,被世人长久地争论不休。
她的故事宛如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警醒着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之际,需摒弃非善即恶的简单二分法,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探寻理解的真谛。
老照片:1900年的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