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英雄人物,许多甚至家喻户晓。然而,小编敢打赌,你一定不知道马全是谁。马全可能是其中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实力派人物。他不仅敢于藐视大清的律法,甚至有着足够的实力让皇帝也无话可说。那么,马全究竟凭什么如此胆大?下面,小编将为你揭秘这位独特的英雄人物。
尽管在《清史稿》中,马全的名字可能没有太多记载,但这位真正的实力派却是不得不提的人物。马全原名马瑔,1732年出生于山西曲阳县的一个武术世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武术熏陶,十几岁时,便已展现出出色的身手,受到当地人高度赞扬。进入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马全参加了武科举并一举夺魁,成功成为武进士,还被授予二等侍卫。从此,马全的人生就像坐上了过山车,起伏不定,但每一步都向我们展示了何为真正的“实力派”,其经历也充满了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宝贵经验。
马全被授予二等侍卫后,便被派往福建担任抚标右营的游击将军。然而,命运并不总是顺风顺水,马全与同僚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两人竟然拳脚相加,最终马全将同僚打进了护城河。事后,幸亏有提督及时赶到,才避免了这场冲突引发的更严重后果。这一事件足以证明,马全的武艺并非空谈,但因为这场打斗,他被总督免去了职务,最终只能黯然返回山西曲阳老家。在面对家人的时候,马全也深感愧疚。
然而,马全并没有像许多人一样选择在家里安稳度日,反而经历了一番深思熟虑后,毅然决定再次前往京城。通过朋友的帮助,他成功获得了京营教习一职,开始负责训练士兵。可见,马全的确有过人之处。第二年,他又决定重新参加科举,尽管根据当时的律法,他的官职已经被免除,但马全似乎并不在乎,他甚至想到了一招巧妙的办法。
他改名换姓,将原名“马瑔”改为“马全”,并将户籍更改为大兴县人。这样一来,他便得以顺利报名参加武科考试。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马全顺利通过了武举考试,成为了武举人。尽管马全伪造身份的事被揭露出来,但当时的主考官对他十分欣赏,力排众议将此事压了下去。此时,马全和主考官其实已经触犯了大清律法,但马全依旧毫不畏惧,甚至直言:“只要能中科举,犯多少律法也无妨。”或许,这就是马全的独特之处,凭着实力,他敢于藐视大清律法。
接下来的一年,马全参加了武科举的会试,顺利晋级,并在同年十月参加了最后的殿试。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了这场殿试,经过一番激烈的比拼,马全再次脱颖而出。然而,乾隆皇帝认出了他,问道:“你就是那个被罢官的马瑔?”马全在皇帝面前丝毫不敢隐瞒,详细解释了事情的经过。听完后,乾隆皇帝心生敬意,认为像马全这样的人,能够两次成功考中武进士,绝非靠运气,而是凭借实实在在的实力。乾隆皇帝没有追究他违反律法的事情,反而钦点他为头等侍卫。
这也许是马全作为实力派的一个缩影。在中国科举历史上,像马全这样两次考中武进士的人极为罕见。此后,马全深得乾隆皇帝的器重,仕途一路顺风顺水。他先后担任了江西南昌镇总兵、江苏苏松镇总兵,随后晋升为江南提督、甘肃提督和四川提督,还获得了孔雀翎和黑狐褂的赏赐。看似他的仕途如同开挂一般,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源自于马全凭借个人的实力,而非一时的好运。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马全刚刚上任四川提督不久,便接到朝廷命令,征讨大小金川,维护边疆的稳定。当时,马全手下已有许多出色的将领,他们可以带领军队征战,而马全的职责只是坐镇指挥。然而,马全为了报答朝廷的厚爱,也为了向自己和手下的士兵展示实力,决定亲自上阵。虽然他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很快便被敌人设计围困,最终在沙场上英勇战死。几天后,马全阵亡的消息传到京城,乾隆皇帝闻讯后深感痛惜,最终赐给他“壮节”的谥号,并授予云骑尉的荣誉。
马全的一生,充满了拼搏和坚韧。他的故事虽然未必能与一些英雄的丰功伟绩相提并论,但却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实力精神”——无论何时何地,从哪里跌倒,就凭实力从哪里爬起来。马全的精神无疑是我们今天值得学习的榜样。
参考资料:
《清史稿》 作者:赵尔巽,出版社:中华书局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