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十日,明朝大将徐达与常遇春率领的军队攻陷了通州,元大都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
此时,元顺帝坐镇大都,在危急时刻召集朝臣,匆忙宣布了自己的逃亡计划。作为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元朝的统治者们并非完全没有胆气。面对明军的猛攻,元顺帝的一个大臣哈剌章第一个站出来强烈反对元顺帝的逃亡。他指出:“若是车驾一出,大都便难以保住。金宣宗当年南奔,实为我们深刻的教训,殿下若真心想保国护民,必得死守,等待援军!”而另一位中书左丞相庆童也毫不犹豫地表示,他早已做好死守大都的准备,并郑重对众臣说:“既然我已知死所,又何必再言其他!”面对这些坚持死守的臣子,元顺帝心中一动,却仍然决然回应:“既然到此地步,我怎么能效仿当年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屈膝为俘?”(“今日岂可复作徽、钦?”)
夜幕降临,元顺帝在惊恐中悄然逃离了大都,北逃至上都。
至八月十五日,元顺帝终于赶到上都,终于稍稍放下了心头的重担,暂时避免了明军的追击。
---
一、上都——元顺帝的最后避难所
元顺帝一到上都,才得以稍作喘息。上都,今天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理位置优越,四周有龙岗丘陵和砧子山的天然屏障,西南至东流的上都河更是增加了其防御的难度。这座城市从忽必烈时代起便是蒙古帝国的心脏之一,背靠漠南、漠北,既可保卫帝国安全,又是进攻南方的战略要地。
元朝自建立之初便设立两都制,大都为其政治中心,控制着金朝和南宋遗地,而上都则是他们操控北方草原的根基。只要上都安稳,元朝就能够稳住漠北的游牧根基,甚至能逆转局势,保持蒙古人的生存空间。
作为末代皇帝,元顺帝的登基并非一帆风顺。在父亲元明宗被弟弟文宗谋害后,年仅十岁的顺帝被流放到高丽,直到文宗去世后才被立为新帝。上位后,他与权臣伯颜及脱脱一同铲除旧权贵,逐渐掌握朝政。然而,尽管元顺帝曾尝试纠正前任的暴政,并恢复科举选拔人才,他的后期统治却因荒废政务、贪图享乐而渐趋衰弱。
元顺帝并非一个典型的昏庸帝王。他精通建筑与技术,设计过许多宫殿及实用工具,甚至创造了精巧的自动报时器“宫漏”,在一定程度上,元顺帝也可视作一位科技奇才。但他也因改革失败、官员腐败而失去了民心,最终元朝国势岌岌可危。
---
二、元顺帝的逃亡与政治徘徊
从洪武元年八月十五日逃至上都,到洪武二年六月十三日离开,元顺帝在上都待了将近十个月。十个月时间,实际上是他对元朝命运最后的观望。
刚到上都时,元顺帝最为忧虑的是明军的追击,随时准备撤退。他立刻提升了原本的留守将领乃蛮台的职务,将其带领的上万骑兵安排成自己的护卫,防止明军接近。此外,他还派遣高丽王带兵前来驻守上都,以增强防备。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元顺帝开始了他的复兴计划。他任命忠于自己的将领扩廓帖木儿和也速为齐王和梁王,寄希望于他们能够从明军手中夺回大都。然而,这一切在明军的反击下显得苍白无力。在徐达和常遇春的联合攻击下,扩廓帖木儿的军队在韩店之战后大败,甚至丢失了山西。
接着,也速带领四万精骑再次向大都发起攻击,然而常遇春及时支援,经过凛州一战,彻底击败了元军。这一场失败彻底打破了元朝的复兴希望,也速最终撤回大帽山并向元顺帝求援。
六月,明军不断攻占元朝的城池,元顺帝终于意识到上都已无法保住。在一番深思熟虑后,元顺帝痛心疾首,叹息:“天命如此,我将如何是好?”最终,他决定放弃上都,逃往应昌。
---
三、应昌:最后的选择
应昌,位于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距上都约百公里,这里地理上连接大都与蒙古原始故地和林,具备一定的战略价值。元顺帝在此停留后,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否继续北逃,回到和林老巢,或继续在应昌周围寻找生存机会。
就在此时,元顺帝得知,明将薛显已率兵从古北口出发,正朝应昌而来,元顺帝再次感到了严峻的压力。此时许多大臣纷纷建议他赶快北上和林,但元顺帝仍不甘心,他一直怀抱着复兴梦想,计划通过大同、山西收复大都,但这一切随着他麾下将领的接连失败而宣告终结。
在得知脱列伯等元将被李文忠击败后,元顺帝的身体与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终倒在应昌。几个月后,元顺帝病逝,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并带领其部继续在漠北建立了北元政权。尽管如此,这一政权的存在并未改变元朝对中原的失去控制。
---
四、北元的存续与明朝的对峙
有学者指出,元顺帝尽管失去了大都,但他并未像宋徽宗父子那样直接投降明朝,而是坚守着元朝的法统,在漠北建立了北元政权。北元尽管局限在北方,但其存在和元朝的文化传统及政权标识却没有完全消失。
从一个角度来看,北元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元朝的彻底灭亡,而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延续。直到永乐年间,北元才最终被后金所灭,而北元亡国的时间,也为后金所取而灭掉的明朝提供了历史借鉴。
而朱元璋对于北元政权的态度则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承认元朝曾为天命所立,并将元朝的“正统性”纳入自己的统治理论中。朱元璋虽然明确提出自己接替了元朝,但他并未抹杀元朝的存在,而是通过承认元朝的历史地位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
---
结语:历史的奇妙与未竟的命运
若元顺帝选择死守大都,而不做北逃之决策,历史的进程可能会截然不同。大都的陷落几乎无法避免,若元顺帝死守不退,必然会被朱元璋俘获,那么元朝的灭亡将是无法挽回的。然而,正是他的决然逃亡,才为北元政权在漠北的生存争取了时间。虽然元顺帝的亡国之路始于大都的沦陷,但他成功保全了蒙古人族群的生力军。
最终,北元政权的存在长达近三百年,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期,依旧对中原产生了某种影响。而明朝与北元的关系,正如历史中屡次出现的“南北对峙”,双方都未曾真正消灭对方。这种互相承认的对立关系,最终也在后金崛起后走向终结,标志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