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大封建王朝,常常因为其统治者的民族不同而成为后人对比的对象。两朝灭亡的原因有所不同,明朝的灭亡是由于内忧外患,再加上自然灾害的频繁,而清朝的灭亡则是由于列强入侵加速了其衰亡。然而,细细分析两者的灭亡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非常相似——那就是都养了一批“吸血鬼”。在明朝末期,这些“吸血鬼”是由那些不劳而食的藩王们组成,他们不做任何实质性工作,只是不断消耗国家财政。而到了清朝末期,这批“吸血鬼”变成了八旗子弟,形态和明末的藩王非常相似。
八旗制度是满清能够成功崛起并最终入关统治全国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某种角度来说,八旗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户籍制度。然而,这种制度并不仅仅是普通的户籍管理,它既涵盖了社会组织职能,也具备了军事功能。清朝的崛起依赖的正是这支八旗精锐部队,正是这支军队从关外横扫进入关内,立下赫赫战功。八旗军在清朝建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入主中原后,清朝必须继续优待八旗子弟,确保他们对政权的忠诚和支持。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皇帝不能对这些重要的八旗子弟掉以轻心,而是通过各种手段保养他们。
清朝入关后,任何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的八旗子弟,都会被授予不同等级的爵位,如“贝勒”或“贝子”。即便没有血缘关系,但有战功的,也会在军中担任参领等小军官的职务。即便是那些在八旗中混日子的普通旗人,只要有旗兵的身份,也能领到一份固定的薪水。这一切的优待,无疑是为了确保八旗子弟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捍卫朝廷。然而,清朝犯了与明朝类似的错误:给予八旗子弟世袭权利,而且明确规定这些旗人不能从事“低贱”的职业,避免“辱没先祖”。这种规定看似为八旗子弟提供了荣耀,但实际上却让这一群人从事不了生产性工作,逐渐成为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随着清朝的逐渐稳定,人口快速增长,八旗子弟的数量也随之激增。从清初到清末,八旗子弟的总人数翻了几倍。然而,随着长时间的和平时期,八旗军的战斗力大多退化,曾经的精锐部队逐渐沦为“闲人”,连那些曾经有着“骁骑校”头衔的军官,竟然连马都骑不好。八旗子弟的日常生活也变得奢靡,他们大多不务正业,喜欢打茶围、蓄画眉、赌钱、斗蟋蟀、泡茶馆……几乎所有娱乐活动他们都能参与,唯一不做的就是劳动。他们几乎什么都不做,依赖国家每月给他们的薪资。
在顺治年间,清廷对八旗子弟的福利尚不算丰厚,每个有军籍的旗人每月可得2两白银,而其他从事工匠或杂役工作的旗人每月能拿到1两。到了康熙年间,随着国库的日益充实,八旗子弟的福利待遇也开始逐步提高。除了常规的赏银外,参加战斗的八旗子弟还能得到双倍的工资,甚至连家属也能得到额外的赏赐。而不仅是货币奖励,连住宅和土地也不会缺少,然而,这些八旗子弟们大多以劳动为耻,所以他们将自己的土地租给了汉人,自己则坐享租金。
而那些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的八旗子弟,其待遇更为丰厚。即使是与努尔哈赤的叔祖父有远亲关系的后代,依然可以享受优厚的待遇。每个男丁出生时能领到24两白银,结婚时能得到20两,即使是去世后,其家属也能拿到30两。而且,每月还能获得最多5两的赏银。若以此计算,如果一名八旗子弟活到60岁,仅仅每月领取4两白银,就能获得2880两的补贴,加上其他津贴,他一生能获得约3000两的白银。
清朝的皇室成员人数众多,到了清末,爱新觉罗家的后代已经不计其数。比如,甲午战争后,清朝需要向日本支付的“赎辽费”是3000万两白银。看似这笔钱极为庞大,但实际上,3000万两白银仅仅够养活1万名爱新觉罗氏的旗人。如果按今天的货币价值计算,这笔钱也仅相当于210万元人民币。晚清时期的中国面临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国家积贫积弱,然而,清朝政府依旧在养着这一群既不劳动、又无法作战的八旗子弟。这样的“吸血鬼”层出不穷,若没有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的努力推翻清朝政权,恐怕大清早已因这些八旗子弟的奢侈腐化而最终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