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的一个早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周希汉匆忙跑进了指挥部。还没等陈赓招呼他坐下,周希汉已经气喘吁吁地说道:“陈司令,不好了,我们昨晚刚刚定下的作战计划已经泄露了。”
原来,陈赓领导的四纵刚刚在同蒲战役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不仅歼灭了敌军一万多人,还成功切断了胡宗南和阎锡山部队的联系。这一举措让胡宗南焦虑不安,他立刻调集了12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四纵所在地临汾推进。
此时,陈赓的四纵兵力仅有两万多人,面对胡宗南12万大军的压境,战斗压力可想而知。陈赓深知,如果正面迎敌,将会面临巨大的损失,于是,他决定采取“放弃临汾,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先消灭敌人第一师的一个先头旅”的计划。然而,令陈赓没想到的是,这一作战计划竟在一个晚上就被泄露了。
在战场上,作战计划一旦泄露,通常会带来两种后果:一种是彻底取消原计划,重新调整部署,这往往会造成整个战局的混乱,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另一种则是继续执行原计划,同时设法进行补救。对于陈赓来说,后者显然是更可行的选择。可是,周希汉此时已经六神无主,急忙跑来请示陈赓该怎么办。
陈赓仔细询问了作战计划的具体执行细节,又和机要员确认情况,最终确定是敌军通过截获我方电报得知了计划泄露的消息。经过短暂思考,陈赓若有所思地说道:“发一封电报给敌人,就能解决问题。”
“什么?我们自己的电报都被敌人截获了,怎么还能再发电报?”周希汉不解,连忙追问,“电报发给谁呢?”
“当然是发给敌人。”陈赓笑着回答。
周希汉听后以为陈赓在开玩笑,于是严肃地说:“陈司令,事情已经这么严重了,您别开玩笑了!”
“我什么时候开玩笑了?”陈赓神色严肃地反问道。
见陈赓一脸认真的表情,周希汉终于意识到,陈赓有办法了。
那么,电报内容该是什么呢?
“就写:我军情报泄露,陈赓已经知道了。”陈赓淡定地说道。
看到大家一脸迷惑,陈赓继续解释:“当胡宗南截获这封电报时,他会认为我们已经知道了情报泄露的事情,从而不再相信之前的情报。我们就可以照原计划行事。”
“这真能行吗?”周希汉仍然有些犹疑。
“准行!”陈赓信心满满地回答。
那么,胡宗南真会相信这一招吗?果真如此!
陈赓和胡宗南同为黄埔军校一期的学员,彼此之间早已有了深厚的了解。陈赓当时和蒋先云、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在校时以聪明才智和幽默风趣著称,深得同学们的敬佩。胡宗南虽然对陈赓非常敬重,但却有一个多疑的毛病,总是对周围的人和事保持高度警惕。
陈赓清楚,胡宗南虽然表面上看似聪明,但内心其实非常多疑。无论面对谁,胡宗南都会保持高度防范,尤其是在处理与陈赓的关系时,这种防备心尤为明显。因此,当胡宗南收到陈赓发出的电报后,他自然会认为这封电报含有玄机,进而对原先的情报产生怀疑。
于是,陈赓故意让周希汉发出一封电报给敌人,表面上看是告诉胡宗南我方已知情报泄露的事,但实际上却是在迷惑敌人,让胡宗南误认为我方已经改变了作战计划,进一步削弱敌人的警惕性。
果然,电报传到胡宗南那儿后,他立即对情报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胡宗南告诉自己的部下:“这个陈赓太难对付了,既然他知道计划泄露给我们了,这个情报就不可信,大家要小心,不要再上他的当。”
由于胡宗南对陈赓的电报产生了怀疑,敌人的警惕心下降,反而导致了失误。敌人第一师的一个先头旅没有得到及时的警觉,继续向浮山进军。
1946年9月20日夜,浮山战役爆发。负责前线指挥的周希汉立即下令,我军第10旅和第13旅的两个团全力进攻,迅速向浮山形成合围。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敌军第一师第一旅被彻底歼灭,旅长黄正诚也被俘。
浮山一战,成为陈赓战争生涯中的经典案例。在这次战斗中,陈赓通过巧妙的战术与策略,成功补救了情报泄露的局面,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是陈赓军事才智的体现,更是他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把握和深刻理解。
陈赓的这一胜利,充分展现了他作为军事指挥员的卓越能力和非凡智慧,堪称军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