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正值天下大旱,旱灾肆虐,河流干涸,田地枯黄,万物萧条。此灾难堪称百年难遇。面对如此严重的困境,朱元璋的心情愈加焦虑,他在皇宫的殿内急匆匆地来回踱步,心中充满了忧虑与不安。为了寻找解决之策,他迫不及待地召见了刘伯温,询问是否有办法化解眼前的旱灾。刘伯温却神色自若,冷静地回应:“陛下,只需斩一人,保准天降甘霖。”朱元璋听了有些怀疑,杀人与求雨到底有什么关系?
洪武元年的炎夏,南京城的街头炙热异常,石板路在阳光下如同火炉。空气中弥漫着燥热的气息,人们走在街上都如同被困在蒸笼中,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许多人甚至选择躲在家中,宁愿闷热一番,也不愿走出门去。某一天,朱元璋坐在奉天殿中,面色凝重地审阅着刘伯温呈上的奏章。奏折中详细记录了各地因为旱灾而导致的粮食歉收,百姓的生计岌岌可危。得知这些灾情后,朱元璋决定立即拨粮救灾,但他心知,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倘若雨水迟迟不降,单靠发放粮食恐怕是杯水车薪。
于是,他召集了众臣商议应对之策。在大殿之上,李善长率先开口:“陛下,灾情愈发严重,已经三个月了。听说刘中丞精通阴阳五行,不如请他设坛求雨?”这番话表面上是在为刘伯温辩解,实则心怀他人。李善长心中早已对刘伯温心生嫉恨,觉得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为了使刘伯温陷入困境,他便巧妙地将这个难题交给了刘伯温。李善长自认为,如果刘伯温无法求得雨水,必定会因无法履行职责而被斩。而即便刘伯温真的成功求雨,顶多也不过是得到些许表扬,并不会获得太大的荣宠。
朱元璋听完李善长的话,立刻转头望向刘伯温,只见他依旧神色从容,捻着胡须,嘴角微微翘起,仿佛早已预料到李善长的心思。刘伯温没有丝毫慌乱,他深知此刻不仅是一个求雨的机会,更是一次大展拳脚的时机。他早已在心中有了计划,可以借此机会除掉一个人,而这个人便是李斌。李斌在汴梁的所作所为让百姓愤怒,侵吞土地、侵占粮食,几乎引起了民变。更重要的是,李斌还是李善长的远房侄子,作为淮西集团的重要人物,手握巨大的资源与权力。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问道:“先生可愿设坛求雨?”刘伯温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起身回答道:“陛下,臣以为汴梁知府李斌所作所为,已经惹怒了上天。只要斩了此人,雨水自然会降临。”这话一出,众大臣纷纷低声议论,斩李斌岂不是与李善长作对?李善长当即起身,慌张地说道:“陛下,李斌确实有罪,但罪不至死。在这灾年,我们应当集中精力赈灾,而非追究个别官员的责任。”李善长心里清楚,若真的杀了李斌,不仅意味着断了淮西集团的一条财路,更是在为自己树敌,面子上也大为失分。
然而,朱元璋心中暗自欢喜。他早就想收拾淮西集团,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借口,如今刘伯温给了他一个天赐的机会,便毫不犹豫地下令:“准了!立刻传旨,命刘伯温查办李斌,务必彻查清楚。”李善长听后气得脸色苍白,他恨不得立即冲上前去与刘伯温对质,但他只能暗自咒骂。
刘伯温带人将李斌抓捕归案,并最终处决。然而,令朱元璋意外的是,天并未降雨。李善长迅速带领多位官员联名上奏,弹劾刘伯温,指责他草率行事,误国害民。奏折如雪片般飞来,堆积在朱元璋的案前。就在此时,刘伯温递上了一封辞呈,称家中有事,妻子因病去世,要求回乡守丧。刘伯温眼中泪光闪烁,恳请朱元璋批准他回家为妻子料理后事。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的疲态,心中不禁一阵感慨。刘伯温确实是个有才能的人,他用巧妙的计谋为自己赢得了更多话语权,也帮助自己铲除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敌人。然而,眼下的形势却迫使他做出了决定。为了避免淮西集团的强烈反弹,朱元璋只得叹了口气:“既然如此,先生便先回乡吧,待家事处理完,再回来辅佐朕。”刘伯温行礼告辞,转身离去。虽然他心中有些不舍,但他知道,自己离开南京,淮西集团的势力将愈发强大,而自己所做的一切,也为浙东集团争得了一线生机。
刘伯温走后,朱元璋召见了李善长,狠狠地斥责了一番,指责他包庇李斌,未能及时制止李斌的贪腐行为。李善长心知肚明,自己这次的失误将使得淮西集团的地位岌岌可危,他不敢反驳,只得低头认错。朱元璋此时又暗中安排,给徐达的儿子加官进爵,以确保淮西集团不至于全盘瓦解。表面上看,这场风波是刘伯温与李善长的斗争,实则是朱元璋巧妙地玩弄权力的博弈。然而,这种平衡术如同双刃剑,终究会引火烧身。
当刘伯温离开南京的那一刻,朝廷的权力斗争也才刚刚拉开序幕。浙东集团的杨宪很快开始发力,他成为中书左丞后,立刻针对李善长展开了猛烈攻势,要求罢免李善长的宰相之职。朱元璋听后虽然对李善长心生不满,但杨宪此举却让他感到不安。很快,杨宪因与李善长的冲突而被打入囚笼,最终遭处死。浙东集团的实力因此大幅削弱,而淮西集团在失去对手后更加猖獗,李善长推荐胡惟庸接任宰相,自己则退居幕后。胡惟庸一上台,便将朝堂变成了淮西集团的天下。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权力膨胀日益不满,最终决定将其除掉。
胡惟庸死后,淮西集团遭到重创。然而,李善长的权势并未消退,反而愈加巩固。在此期间,蓝玉因自负功勋而渐露锋芒,他在军中拉帮结派,强占民田,养育义子。随着太子朱标的去世,朱元璋担心蓝玉的势力难以制衡,最终决定铲除这个危险的将领。蓝玉被逮捕并处决。
朱元璋以为自己铲除了淮西集团的两大核心人物,清除了权力的障碍,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将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祸根。随着朱标的死去,朱允炆缺乏能征善战的将领,结果在靖难之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