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下飞机,一打开手机,满屏都是蔡澜先生去世的消息。
我不禁想起金庸先生去世那会儿,还有人找我聊武侠,约稿写点东西。如今蔡澜先生的离开,真正标志着香港四大才子那个时代的终结,我是不是也该写点什么了?
正好刷手机时看到一篇纪念蔡澜的文章,整体写得挺不错,尤其是最后几句,但我心里却有些不同看法。
于是回家路上断断续续写了上千字,算是对蔡澜先生的一点纪念。
一、
香港四大才子,确实代表了自七十年代以来香港某种主流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但这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得从香港的历史和居民谈起。香港的居民背景极其复杂:既有离开大陆的游子、难民,也有英日殖民时代的遗留人口……
论阶级,有买办、地主、逃兵、难民、特工、青帮……
论思想,有封建思想、有资本主义、有共产主义、有儒学、有军事、有纵横捭阖、有佛道迷信……
如此多元汇聚,香港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染缸。
1958年何藩拍的《各奔前程》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思想上的迷茫成了普遍:熟悉的小岛制度,却是战败方的体制;大陆的新制度他们未曾见过,也不敢回去;彻底投靠西方,却又怀有中华文明的骄傲。
碰巧大陆需要一个对外窗口,香港便成了阴差阳错的那个地方。
大陆强势,却管不着香港;英国想管,却力不从心。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香港开始了野蛮生长。
金庸为了生计创办《明报》;倪匡拼命写书;黄霑和蔡澜投身影视,虽出于兴趣,但也带着“穷孩子早当家”的韧劲。
那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态度就是:先活下来,再赚钱,最后尽情享受灯红酒绿!这就是所谓香港黄金盛世的真实写照。
二、
但这真是盛世吗?
别说九龙城寨那般乱象,就说影视圈吧:
明星被黑社会控制,成为工具。李连杰经纪人被强迫,女星被绑架,拍戏权由谁说了算?
成龙曾说过:你这边拍戏,黑社会来拿枪威胁你去另一组,片酬从十万压到两千。
龙套演员更惨,饭都吃不上几顿,许多去世后还是演员公会出面处理善后。
住的呢?影视剧里千尺豪宅,现实不过90平方。
遗憾的是,随着大陆开放,香港这扇窗户作用渐渐变小。
若香港能迅速融入大陆发展,也许一切尚好。
但事实如何,众所周知。这个年代,或许根本不容许那样存在。
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
上世纪香港的武侠小说与电影是巅峰之作。
侠,寄托着作者无力改变世界却忧国忧民的情怀。
无论是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还是黄飞鸿、陈真击败外敌,精神内核一致。
但到了新时代,这样的侠客故事不再管用。真正改变社会的,是那些踏实修路、架桥、搞基建的普通中国人。
读者也开始反思:侠客也要吃饭睡觉,救人之后被救者如何生存?
如今网络文学的兴起印证了这一点,穿越小说里主角一穿越就先搞基建、分田地;科幻片中也出现了宏大的饱和式救援。
蔡澜先生看到了这种变化,因此后来不再监制电影,专心享受美食和人生,活得潇洒自在。
有人问蔡澜:您怎么看现今的香港电影?
他淡淡回应:也有好的。
借用蔡澜先生的话:香港不会空,香港依旧有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