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怪不怪,每次翻到元史里第二次西征那段,我总忍不住想起村口那个十七八岁的半大孩子。你知道的,就是那种刚长了点力气,眼神里全是 “世界不过尔尔” 的劲头,揣着俩馒头就敢往几十里外的山里头钻的愣小子。
真不是我瞎比附。你想啊,窝阔台刚接大汗位那阵子,蒙古草原上的帐篷里,估计天天跟赶集似的热闹。老辈人还在念叨成吉思汗打下来的地盘够不够子孙吃用,年轻的那拨儿,拔都、速不台他们,手里的马鞭子早就按捺不住了。就像咱们邻居家那小子,爹刚给买了辆二手摩托,半夜里总听见巷子口 “突突突” 的引擎声,你问他去哪,他头也不回地甩一句 “转转去”。
他们那会儿出征,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不像后来忽必烈打南宋,地图摊开能研究半个月。据说拔都率着大军过伏尔加河的时候,连对岸住着多少人都没摸清楚。有个记载说,前锋探马回来报,说西边有个叫 “钦察” 的部落,人挺能打。拔都啃着烤羊腿就拍板:“那就去会会!” 活脱脱像孩子在街头看见别家孩子手里有新奇玩具,眼睛一热就冲上去了。
不过你还别说,这股愣劲儿里,藏着股子让人佩服的狠劲。打到撒莱城的时候,城墙高得望不见顶,城里的人估计正趴在垛口上笑话这群 “草原蛮子”。结果呢?蒙古兵愣是在冻土上挖了半月的地道,某天早上城里人声鼎沸的时候,突然从地下冒出一群带刀的,那场面,想想都替守城的捏把汗。这就跟那半大孩子爬树掏鸟窝似的,明明看着够不着,偏要踩着断枝往上挪,哪怕摔得一身泥,咧嘴一笑还接着来。
中间也不是没犯过浑。攻波兰的时候,他们听说有个叫 “条顿骑士团” 的,盔甲亮得晃眼,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其实那会儿他们粮草都快接济不上了,速不台劝拔都先休整,你猜拔都怎么说?“让他们瞧瞧马奶酒泡大的汉子,比麦酒灌出来的强!” 结果呢,赢是赢了,自家战马也累垮了不少。这可不就像孩子打架,光顾着争口气,回家才发现新衣服扯破了,少不了挨顿揍。
有时候我总在想,他们那种打法,到底是算莽撞还是算聪明?你看啊,打到匈牙利平原的时候,本该乘胜往西,偏生拔都收到窝阔台驾崩的消息。按说这时候该赶紧回去争汗位,他倒好,硬是在多瑙河畔又盘桓了仨月,说是 “得让欧洲人记住咱们的名号”。这股子拧劲儿,像不像孩子在外头闯了祸,临走前还要在人墙上划个记号:“某某到此一游”?
不过话说回来,愣归愣,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速不台就像个老把式,跟在拔都身后,时不时拽拽缰绳。大军打到维也纳城外,眼看城墙都快啃下来了,他瞅着士兵们冻裂的手,还有越来越短的箭囊,低声跟拔都说:“再往前,马就没草吃了。” 你猜怎么着?拔都虽然脸憋得通红,最后还是勒住了马。这就跟那孩子疯跑了一天,听见娘喊回家吃饭,再不甘也得拖着脚步往回挪。
现在回头看,那阵子的蒙古大军,真就像一群刚走出草原的半大孩子。带着一股子 “天老大我老二” 的冲劲,手里攥着祖传的弯刀,眼睛里映着从没见过的城池。他们不知道西边有多少条河,也算计不清打一场仗要耗多少粮草,就凭着一股子血性往前闯。赢了就扎营烤全羊,输了抹把血继续来,倒也闯出了一片让后人咋舌的天地。
你说这算好事还是坏事呢?不好说。就像那闯世界的少年,跌跌撞撞里总会碰碎些东西,可也正是这股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儿,让他们在史书里留下了那么浓墨重彩的一笔。
哎,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听着有没有点感觉。要是觉得我说得还在理,不妨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加个关注啥的,说不定哪天咱们又能凑一块儿,聊聊这些有意思的老故事。祝您发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