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清宫剧的朋友们,大概都对宫女、嫔妃脖子上那根“白布条”印象深刻。在这些剧集中,后宫的女人们总是戴着那条“白布条”,不论是严冬还是炎夏,它似乎成了后宫服饰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们也会好奇:即使是盛夏,她们戴着这条布条难道不热吗?那么,这根“白布条”到底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要从清代的服饰演变谈起。
在大多数清宫剧中,我们总能看到后宫妃嫔们脖上系着一条白色的布条,这条布条被称为“领巾”,也有一个别致的名字——“龙华”。但你可能不知道,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实际上,最初满族人并没有佩戴领巾的习惯。
众所周知,满族的祖先是金国的女真部落。当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他定国号为“大金”,直至皇太极继位后,为了招揽更多汉人效力,改国号为“清”,以区别于金国。这也意味着,满族的传统服饰和金国女真是相似的,都没有领子的“大袍子”。
通过清代早期的画作和袍服可见,满人最初的服饰设计以圆领为主,没有立领,也没有专门的领子。即使衣服上有领子,它也是与衣服分开的。满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以骑射为生,他们穿的服饰讲究实用,能让人自由活动,方便骑马射箭。而没有领子,则可以让脖子灵活转动,方便观察四周。因此,满人服饰的设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没有领子的。
直到清朝建立后,清廷始终强调满族传统服饰的重要性。从清太宗皇太极开始,满族服饰的保留被认为是“立国之经”,他坚信,如果改变传统服饰,必将导致清朝的覆灭。皇太极认为清朝的兴盛基于骑射的传统,若遵循汉族风俗,会削弱国家的根基,最终会导致满族的灭亡。
从孝庄文皇后的常服画像来看,清初的满清贵族依然穿着圆领大袍,领巾并未出现在服饰之中。事实上,直到乾隆时期,满族服饰仍然保持着这种传统。乾隆皇帝明确表示,要遵循“祖宗成法”,服饰文化对于清朝而言是不可轻易改变的制度,任何改变都会影响国家的根本。
进入嘉庆时期,满清皇帝甚至重申“无改衣冠”,并指出一些满清女子的衣袖已经变得过于宽大,甚至接近汉族妇女的装束,因此对服饰做出严格的要求。此时,清朝不仅仅是保留服饰文化,更开始注重服饰的华丽与美感,后宫服饰也逐渐繁复、讲究了起来自身的美学。
随着清朝进入盛世,后宫的贵族开始追求更加精美、华丽的服饰,这时候,领巾——或者称作“龙华”——逐渐出现在服饰当中。这种变化的背后,不仅反映了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更是满清贵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注重细节与美感的体现。
在道光、咸丰时期,领巾的记载已经逐渐增多。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提到满清女性在过年时穿着敞衣并佩戴卷领以示“恭敬”。这时的领巾已不仅仅是为保暖,更多是作为礼仪的一部分,若不佩戴领巾,便被视为失礼。此外,敞衣与领巾配套出现,成为后宫妃嫔的常见穿着方式。
领巾的材质在此时逐渐多样化,按照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领巾有丝绸、绢、罗、缎、纱甚至皮革和绒料等材质。有人认为,最初领巾的出现可能是为了御寒,尤其在寒冷的冬季,穿着没有领子的圆领袍显得很冷,所以需要加上一条领巾来保暖。不过,这种解释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夏季仍然佩戴领巾。于是,又有一种观点认为,领巾的作用更多是为了遮挡脖部,符合当时封建社会对女性身体的严苛要求,同时也符合满族服饰传统。
随着时间推移,领巾逐渐成为后宫女子的装饰品,贵族女性根据自己的品味选择不同颜色和款式的领巾,展现出个人的审美。例如,孝慎成皇后曾穿着蓝绿色的旗装,搭配白色领巾,与袖口上的挽袖相得益彰,素雅端庄。而慈安皇后则常以藏蓝色旗装和蓝色领巾搭配,凸显她低调内敛的气质。
到了慈禧太后掌权时期,领巾的设计开始更加精致,图案也更加繁复。慈禧佩戴的领巾上常常绣有团寿纹或仙鹤祥纹,寓意着长寿与福寿。而为了彰显她的尊贵地位,领巾还会镶嵌金线和珍珠,甚至配有专门的珍珠钩襻。这时,领巾不仅仅是装饰,更成为了宫廷内部等级制度的象征。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领巾逐渐开始消失。在清朝末期,随着服饰风格的改变,满清女性开始穿着立领的袍褂,原本的领巾变得不再合适。新型的立领设计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圆领和领巾的搭配。立领被认为既有美感,又能有效抵御寒冷,因此渐渐取代了传统的领巾。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末的社会变革中,西方风俗也开始传入中国,围巾逐渐被接受并普及。根据当时的记录,西方风格的围巾通常是棉织品、毛织品,优质的围巾甚至采用貂皮或狐皮制作,佩戴方法也有所不同,围巾要绕一圈,既保暖又具有时尚感。因此,随着围巾的流行,传统领巾的实用功能也逐渐减弱,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领巾的历史从一开始的实用性到后来的装饰性,再到逐渐消失的过程,反映了清朝社会与服饰文化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的变化,领巾不再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式服装与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