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之前,中国的五大野战军下辖的纵队,后来都进行过整编,最终转变成了一个个军队。这意味着,在1949年之前,一个纵队经过整编后,便成为了一个军。而原本担任纵队最高军事主官的职务——纵队司令员,经过改编后,变成了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军长。虽然职位名称发生了变化,但实际上,纵队司令员与军长的职责几乎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就是职称。
举个例子,原本中原野战军在没有改编之前,共有九个主力纵队,而改编后,这九个纵队被整合成了9个主力军,组成了三个兵团。同样的,东北野战军在没有改编前,拥有12个主力纵队,而在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之后,12个纵队依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12个主力军,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华东野战军与这两个野战军的情况稍微有些不同。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人都知道,在华东野战军改编成第三野战军之前,曾经拥有12个主力纵队,编号从第一纵队到第十三纵队。华东野战军并没有成立第五纵队,恰好就是12个纵队。而在解放战争时期,只有东北野战军成立了第五纵队,指挥官是万毅。到了1948年11月,这支部队也被改编为第42军。
那么,作为拥有12个纵队的华东野战军,为何在改编为第三野战军之后,却突然增加了3个军?这些新增的军队又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当时的改编情况,华东野战军的第一纵队被改编为第20军(军长刘飞),第二纵队改为第21军(军长滕海清),第三纵队变成第22军(军长孙继先),第四纵队变为第23军(军长陶勇),第六纵队改编成第24军(军长王必成),第七纵队变为第25军(军长成钧),第八纵队改为第26军(军长张仁初),第九纵队改为第27军(军长聂凤智),第十纵队变成第28军(军长朱绍清),第十一纵队改为第29军(军长胡炳云),第十二纵队改为第30军(军长谢振华),第十三纵队改为第31军(军长周志坚)。此外,还有一个第32军,是由胶东军区的第五师和第六师改编而来,军长是谭希林。不过,第32军并不隶属于第三野战军。
除了第32军之外,第三野战军在1949年还新增了第33军、第34军和第35军。那么,这三个新增的军分别由哪些部队组成呢?而这些军的军长又是谁呢?
第33军是由华东野战军的渤海纵队和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第59军合编而成的。新成立的第33军隶属于第九兵团,军长由起义将领张克侠担任。如此一来,第三野战军便多了一个第33军。
第34军则是由起义部队与江淮军区的第三十四旅、独立旅合编而成。该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的第八兵团,军长是淮海战役中的起义将领何基沣。这样,第八兵团原本只有三个军,但改编后却增加到了四个军。值得注意的是,1949年全军改编时,各大野战军下辖的兵团通常编制为三个军,第三野战军的情况显得尤为特殊。
至于第35军,它是由济南起义部队、吴化文的第96军以及鲁中南纵队合编而成的。第35军隶属于第七兵团,军长依然由吴化文担任。该军在渡江战役中表现尤为出色,成功攻占了蒋中正的府邸,成为人民解放军中首支攻占蒋政权所在地的部队。
综上所述,华东野战军在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后,所增加的三个军,实际上都是由起义部队和一些人民子弟兵进行整编形成的。这一系列改编不仅提升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也为接下来的解放战争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