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字文长,是刘备亲自提拔的武将。在汉中之战后,凭借卓越的战功,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兼镇北将军。此后,魏延长期驻守汉中,并且在汉中独创了一项战术,被称作“错守诸围之法”。这一战略的核心是通过巧妙的兵力布局,将曹魏的军队死死挡在了汉中城外,长达十余年,曹魏的兵马始终未能踏入汉中一步。
显然,魏延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战将,还是一位擅长守城的主帅,具备了蜀汉所需的防守和战略眼光。正因如此,魏延成为了蜀汉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在诸葛亮临终时,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便下令由马岱亲手斩杀魏延,并且魏延的三族也被同样赐死。究竟是为什么?蜀汉朝廷为何要如此对待魏延?诸葛亮为何会坚持亲手除掉他?这一切背后是否藏有某些不为人知的隐情?
魏延自赤壁之战后,便一直追随刘备。在入川之战中,魏延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场战役中,刘备亲自点名让魏延与黄忠一同参战,而将关羽、张飞、赵云等重将留在荆州。此举可见刘备对魏延的极高评价。自魏延与黄忠投奔刘备以来,两人便被视为刘备的心腹大将,得到了精心培养和重用。从公元214年至公元219年,魏延跟随刘备已有五年之久,在这段时间内,魏延几乎参与了刘备的每一场关键战役,屡次立下战功,成为刘备能够成功进入川蜀的重要人物。
之后,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负责守卫这片关键的土地。那么,刘备为何没有将汉中的防务交给张飞,而是选择了魏延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深意。众所周知,在魏延投奔刘备之初,诸葛亮曾因怀疑魏延心怀二心,差点当众斩杀他,幸得刘备、关羽、张飞的力保,魏延才得以保全性命。尽管如此,诸葛亮依旧心存戒备,曾在刘备面前警告魏延,如若怀有异心,定当斩首。此时,刘备和诸葛亮的策划已经开始——他们决定通过让魏延负责守卫汉中这一关键性战地,来测试其忠诚。
将魏延派往汉中守卫,可以说是刘备的一种深思熟虑的考验。作为一名大将,魏延是否能够忠心耿耿、以国家为重,只有通过长期的统领和防守,才能看出真心。更何况,当时的汉中刚刚经历了战乱,百姓流离失所,曹操还掌控着汉中的大部分资源,基本上把这座城池看作空城。如果魏延能稳守此地,则证明其忠诚,若魏延在这期间心怀叛意,那么他的一举一动便会暴露无疑。对此,刘备把汉中交给魏延守卫,实则是在为自己的安全和国家的未来做防范。
在诸葛亮去世前,魏延依旧守在汉中。直到公元228年,魏延跟随诸葛亮参与北伐。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想效仿韩信的战略,通过子午道出其不意地进攻长安。这一战术看似巧妙,但诸葛亮并未采纳。诸葛亮认为这个战略过于冒险,蜀军兵力不足,若魏延在子午谷遭遇敌军伏击,整个大军将会覆灭,损失惨重。而即便魏延成功到达长安,蜀军也无法迅速与其会合,因此这个策略不具备可行性。
虽然魏延提出的战略未能获得采纳,但他依然心生不满,开始与参军杨仪发生矛盾,并当面与杨仪争执。这种情绪的积压,在诸葛亮临终时愈加明显。公元234年,诸葛亮重病在床时,提出让蜀军全线撤退,并指示魏延断后,杨仪则负责指挥其他事务。此时,诸葛亮实际上是给了魏延最后一次机会,若魏延能够听从命令,或许马岱不会执行他的密令。
然而,魏延并未听从命令,反而公开表示:“丞相虽亡,我魏延健在,何故因一人亡而废全师?”他说完便带着自己的部队与杨仪发生激烈冲突,最终被将军王平所阻。魏延的部队被迫撤退后,他回到汉中,等待他的便是马岱的致命一击。
魏延的死亡,并非全然冤枉。从军事角度来看,魏延违抗军令,导致了军事纪律的破坏。这在军中是无法容忍的,甚至可以视为背叛。因此,诸葛亮在临终前设计除掉魏延,实际上是在防范未来的变数,避免一个潜在的威胁。
魏延在汉中有着十多年的治军经验,他的能力无疑是蜀汉所需要的。然而,魏延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却常常显得过于自负和孤立,甚至有些固执。诸葛亮临终时的决策,显然是基于对魏延行为的深刻分析。魏延曾当面挑衅过杨仪,且言辞激烈,暴露出其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质。如果魏延继续掌握重兵,局势可能会非常危险——他若心生二意,完全有可能借军权对抗刘禅,甚至投降曹魏,导致汉中易手。
因此,诸葛亮在死前决定除掉魏延,实属明智之举,防患于未然。魏延死后,蜀汉虽然失去了一位有能力的将领,但却避免了潜在的内乱和叛乱。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决策无疑为蜀汉的未来带来了稳定,消除了最大的内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