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年幼时,通常会有一位或多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辅佐,以确保其顺利成长和治国。朱元璋在立太子朱标时,早已安排了李善长、常遇春等人协助他。然而,朱标不幸早逝,这使得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悲痛。更为复杂的是,在自己的余生有限的时间里,他还得为大明选定合适的继承人。
朱元璋倾向于选择燕王朱棣作为继承人。朱棣不仅才智出众,能力非凡,且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储君人选。然而,按照当时的传统,皇位继承遵循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朱标去世后,若跳过二子朱樉和三子朱棡,直接立四子朱棣为太子,这无疑会激起二子和三子的强烈反对。更糟糕的是,朱樉和朱棡是手握重兵的藩王,他们很可能会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威胁皇位的稳定。因此,为了避免儿子们之间的争斗,朱元璋最终决定将皇长孙朱允炆立为太子,而非自家儿子。
尽管朱元璋将朱允炆立为太子从规矩上来说没有问题,但朱允炆却性格软弱,既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也没有足够的威望来驾驭手中的权力。为了消除任何可能的威胁,朱元璋不惜采取极端手段,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清洗,铲除了许多开国功臣,像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是其中的例子。李善长和蓝玉等功臣也在其中丧命。然而,朱允炆的真正挑战并未结束。
在朱元璋清除了大臣,但依然无法对儿子下手的情况下,建文帝的皇位威胁依旧存在。尽管朱元璋将儿子朱允炆推上太子之位,但他并未完全放心,决定给朱允炆安排一位重臣来托孤,以确保权力的稳固。这个重臣便是梅殷。
梅殷,字伯殷,来自归德下邑(今商丘夏邑),是汝南侯梅思祖的后代。梅殷天性谦和,勇敢善战,骑射一流。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将自己的次女宁国公主嫁给梅殷,梅殷因此成为当朝驸马,并被封为荣国公。梅殷凭借出色的才干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临终前,朱元璋特别为朱允炆托孤,并在遗诏中明确表示:“老成忠信,可托幼主。”意思是梅殷具有足够的智慧和忠诚,能够承担起辅佐朱允炆的责任。如果有任何敢于违抗皇命的行为,梅殷可以迅速动用兵力予以平定。
然而,建文帝即位后,却始终无法安然无恙。藩王的存在始终让他感到威胁,特别是燕王朱棣。为了确保自己牢牢掌控皇权,建文帝开始削藩,这一决策导致了朱棣的反叛。建文帝依赖的两位大将耿炳文和李景隆,都在与朱棣的战争中屡屡失败,甚至折损了大量兵力。建文帝本打算通过军事手段制服朱棣,却因为屡次失败而失去了民心。
在这种情况下,建文帝终于想起了朱元璋留下的托孤大臣梅殷。他命令梅殷领兵抵抗朱棣。梅殷到达淮安后,迅速开始招募兵员,很快就组建了一支40万人的大军。相比之下,朱棣的兵力仅有约10万,甚至得到宁王的援助,也不过20万。然而,梅殷手中的兵力是朱棣的两倍,如果他能合理运用这一优势,本应能够击败朱棣,平定靖难之役。
然而,梅殷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手握重兵,却一直在淮安按兵不动,任由局势恶化。朱棣深知梅殷并不好对付,便派使者与梅殷沟通,声称自己要去南京“进香”,请求梅殷放行。然而,梅殷毫不客气地回击,指责朱棣违反了朱元璋生前的规定,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南京,显得十分刚烈。
即使如此,朱棣并未因此放弃,他最终绕道扬州,直接攻向南京。梅殷虽然手握40万大军,却依然没有出兵追击朱棣或阻止他的进军,致使南京陷落,建文帝被迫死去。朱棣攻占南京后,得知梅殷才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梅殷的忠诚在这个时刻变得毫无意义,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失败。
梅殷最终未能守住朱元璋和建文帝的托孤重托,导致了大明政权的动荡。在建文帝死亡后,梅殷选择投降朱棣,最终在永乐三年被朱棣派遣的前军都督谭身和锦衣卫指挥使赵曦处决。朱棣为安抚梅殷的亲人,命令将谭身和赵曦的家族满门抄斩,但实际的幕后主使无疑是朱棣本人。梅殷去世后,朱棣却对梅殷的两个儿子表示关照,为他们提供了优厚的待遇。